2020年 5月 3日,王君老师在语文湿地成长学院精彩开讲《愚公移山》创新解读课。听完王君老师“一干而尽这碗千年‘毒鸡汤’——《愚公移山》新读”后,被深深震撼。王君老师以其精准的定位、跨界的勾联、巧妙的融合将新读与文本打通,将文本与生活打通,将生活与思想打通,将思想与精神打通,王君老师的新读也如“毒”鸡汤,听者欲罢不能,观者流连忘返。
一 、课题吸睛引疑惑,导入解析意恍然
王君老师将文本解读标题定为《一干而尽这碗千年“毒鸡汤”》,其吸睛力量非同一般,即让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产生诸多联想。标题中“一干而尽”与“毒鸡汤”的鲜明对照很是刺眼,既充满矛盾又悬念迭起。明明是“毒鸡汤”为何还要“一干而尽”?仅看标题就刺激人心又吊人胃口,实在忍不住要一“听”究竟。
导课环节中王君老师首先解释了标题中“毒鸡汤”的缘由。原来“毒鸡汤”的说法出自王君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之口。据王君老师介绍,她的学生每次学习《愚公移山》时都会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提出质疑:愚公那么大岁数了还要移山,岂不是自找苦吃?“搬家”多么容易而“移山”多么困难?放着容易的事不做偏要去做困难的事,这样的人不是“偏执”就是精神有问题!《愚公移山》不是一碗“毒鸡汤”是什么?
基于每届学生都会对经典文本《愚公移山》产生质疑,才让王君老师决定要为《愚公移山》的思想价值更名定位。王君老师说,《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不仅不是“毒鸡汤”,而是一碗经过千年熬制越熬越有味道的货真价实的“真鸡汤”。“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会遭学生质疑,甚至在世界寓言故事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向外国传播的文化方式跟不上,从而导致像《列子》这样最具中国特色的寓言经典很难被世人所认可。
王君老师认为对《愚公移山》这种经典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用寓言的方式读寓言”。因为《愚公移山》文体的多面性,它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神话传说,从文本中还可以读出百家思想,如果解读角度太单一,则会大大削弱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顾之川教授说:“语文是大海,是天空,容得下一切”。顾老之语可谓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多面性与包容性,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多元化解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在不偏离三观的基础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鲁迅先生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虽是阅读的多元性,私以为,用在文本解读中同样适用。教师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就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王君老师别具一格的导课环节可谓:课题吸睛引疑惑,导入解析意恍然。
二 、角色突围定全篇,聚焦深挖广勾连
《愚公移山》这篇经典文本可谓是中国人的精神底座,任何一个中国人读到它就能生出一股冲天的豪情。从文本中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正因它的多义性,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开发出一节好课来。如果面面俱到,恐怕很难往深处漫溯。王君老师高度聚焦大胆取舍,抓住“困境中的我们如何实现角色突围”这个“聚焦点”进行深究,打通了语文和心理,打通了教法和活法,用语文疗愈心灵,也体现了青春语文“语文意义疗法”的创新理念。这一取点正体现了“青春语文”课堂教学的执着追求:聚焦,聚焦,再聚焦。
在这个环节,王君老师设置三个环节进行“聚焦”突围:“角色”的含义;愚公“角色觉醒”和“能量觉醒”的伟大意义。
王君老师解释“角色”的概念之后又将“平庸之人”与“优秀之人”的自我角色定位进行了比照。“优秀之人”不仅对自我角色有精准的把握,还可以实现角色突破与创新。《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一个实现了角色突破和创新的经典人物。王君老师这一精准定位与崭新的解读方式,让故人堆里的“愚公”形象焕发出无限生机。
王君老师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背景下的”愚公们“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模式,这个角度让人耳目全新。王君老师说,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活习惯与固有的思维习惯让老祖先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流传下来,没有谁想到要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尽管人人都知道眼前的“太行王屋”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囿于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没有人提出要改变困苦现状的想法。直到“愚公”的出现,他活到了近九十岁,终于勇敢地站出来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决定过全新的生活。愚公的“角色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渴望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终让愚公在现实面前苏醒,因此生出“移山”宏愿。“愚公”自觉实现“角色觉醒”,并将“宏愿”付出行动。“聚室而谋”与“遂率子孙”“扣石垦壤”的想法与做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移山”之举不是向外在困境挑战,而是在向祖祖辈辈们的“集体无意识”提出勇敢的挑战。
人并不会轻而易举就能看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时对自我的需求是不自知的。王君老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首次走出山城重庆后才明确了自己的内心需求。人一旦明确了自我需求之后,就会为以后的“能量觉醒”奠定基础。王君老师从愚公的“自我觉醒”到她自己的“角色觉醒”,打通文本与自我,体现了“读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教法”的执着追求。
愚公的“角色觉醒”对当下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有认知的“惯性思维”,而心理的舒适区又严重制约着人缺乏“自我觉知”能力。都说“穷则思变”,可是有好多人因为不自知、不扣问、不觉醒,既便是“穷”也会觉得“穷”得相当然。而“愚公”活到九十岁,在行将就木时终于唤醒了内心的需求,成功实现“角色觉醒”。笔者由此不禁想到自身的“角色觉醒”乃是因为八年前听王君老师的一节课而实现“角色觉醒”,从而走上“青春语文”的追求之路,在追求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命状态。
“角色觉醒”的愚公,还需要“能量觉醒”。只有实现了自身的“能量觉醒”,最终才能完成“移山”的伟大理想。王君老师说,一个人只有“需求觉醒”而无“能量觉醒”是无意义的。而给予愚公极大“能量觉醒”的前提是他面对着种种“极端”的困境:年龄极端大、大山极端高、路途极端远、人力极端少、工具极端陋……在种种“极端”的困境中,愚公要想实现“能量觉醒”,还要努力破解两个“能量之惑”:一是“生理之惑”,一是“反对之惑”。
愚公“年且九十”还要移山,在普通人眼里,“愚公”不是傻就是痴。生命的流失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时间对生命的“摧残”。行将就木的愚公破解“生理之惑”的法宝就是:行动,立刻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除了立刻行动,愚公还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移山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要想真正实现“能量觉醒”还要破解“反对之惑”。愚公身边反对的声音除了自我,还有来自亲人、朋友、体制的反对。面对众多反对的声音,愚公用他的自信与行动成功突围,破解了反对之惑,终成“移山”大业。
在这个环节内,王君老师风趣地将“愚公”与“智叟”比成“苏轼与佛印”和“庄子与惠子”,这样的勾连更人让人默许赞叹,以为妙绝。
愚公的“能量觉醒”不是神话,这样的事例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要“角色觉醒”然后付出行动,每个人都一个“小宇宙”潜力无穷。王君老师打通古今,勾连中外,举出典型事例对愚公破解“能量之惑”加以印证。王君老师充分展示“万物互联”的魔力,将“唐僧成功取得真经”“ 70岁的厄尔曼创作的经典作品《青春》”“ 97岁高龄的约翰 B古迪纳夫获得 2019年化学诺贝尔奖”这些经典事例整合在一起,有力地印证了“愚公”的“能量觉醒”与年龄无关。 只要行动起来,一切皆有可能。愚公成功打破生理界限,用行动和信心顺利实现“能量觉醒”。
王君老师聚焦愚公的“角色突围”,从经典文本引申到现实中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我突围,打通本文与生活,发人联想,引人深思。细究深研,广泛勾连,打通古今,打通作品与现实,体现了青春语文“用语文疗愈自我”的创新追求,用语文温暖自我,疗愈生命。
三 、纵横捭阖境界深,前呼后应结构严
结课环节,王君老师高屋建瓴,从不同视角深入分析“愚公移山”的成功原因。她分别从儒家视角、道家视角和佛家视角分析了愚公移山的深刻意义和现实意义,每个视角都洞穿人世,深入人心。王君老师说,要想突破成长的大山,诸如年龄、性别、地位等等都不是问题,而角色凝滞才是阻碍我们成长的“太行王屋”。要想突破自我牢笼,打破惯性思维,一定要学习愚公,勇敢实现角色觉醒和能量觉醒,并将想法付诸行动,定会创造一个新世界。
王君老师这节青春大课,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前后呼应,结构严谨,逻辑自证严密,可谓纵横捭阖,境界高深,让人叹服。王君老师曾说过:“创新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要从“无”到“有”,要从“冒险”出发而抵达“无险”,就必须具备“逻辑自证”。也就是说,我们从相关联文本中发掘出来的那个“主题”,我们引领学生探究的那个过程,是具备逻辑力量的,是没有逻辑漏洞的,是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的。” (1)这节课就具有强烈的逻辑自证。整节课从破到立,“愚公”形象由平到丰,从文本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今。可以说,每个有追求的人都是生活中的“愚公”,要想改变自已,成功突围,首先要实现“角色觉醒”,紧接着还要实现“能量觉醒”。要想唤醒强大的自我能量,就要敢于向自我挑战,还要想法战胜各种质疑的声音,坚持走自己认准的路,然后,走向生命的通达。
纵观这节课,课题吸睛,选点精准,跨界勾联,纵横捭阖,巧妙融合,结构谨严。打通了生活与思想,打通了思想与精神,真是让听者欲罢不能,观者流连忘返。
难怪王君老师称《愚公移山》是一篇全息文本,任何一个人读懂它,都能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心灵的成长。对此深以为然,听完王君老师这节课写下以上浅显的思考,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