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为了提升自己,会读一些书,主要涉及的是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当然,如何读书这个永恒话题肯定是要研究一下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关于大神的一本书《洋葱阅读法》的读书笔记。
首先来看一下我的笔记架构:
大家都有看豆瓣评价的习惯是吧,我也给你们放张图:
好了,现在开始正文,有些部分我和作者观点不同,如果读者想要为作者辩解一下,也欢迎移步评论区讨论一番。
【不同见解】个人成长的两个部分
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清水博的一本书中曾经谈到个人的成长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就像是一个咸鸭蛋,蛋清是我们平时接触的一些技能和方法,很容易改变,也很容易混在一起;而蛋黄就像是我们的内心,坚固异常,很难改变。
技能和方法在扎根于自己的思想之后,应该是不容易改变的,但它们有可能会被重构。技能和方法帮助我们构筑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把内心想法化成现实。
内心的柔软程度视每个人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的内心想法是容易被改变的,而有些人只会固执己见。
【实用知识】学习的四种途径
平时,我们学习的时候一般会有四种途径:人、网、事、书。
“人”是什么呢?人就是人脉,要学会利用你的人脉。你可以跟身边的一些“大神”学,这是一种很容易的方式;你也可以从熟悉的朋友那里找到一些可以学习的点。
第二个是“网”,就是网络——碎片化知识。比如,一些公众号的文章,一些新闻媒体,还有 APP(如知乎、得到等),它们的模式通常是每天把一篇一篇的文章进行推送,这就是你接触到的碎片化的知识。
第三个是“事”,就是做事情——边做事边学习。通常我们在工作中很难进行系统地学习。比如,一份工作你已经做了三五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让你系统地讲一个东西,你通常会很难讲清楚,这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埋头做事情,但是并没有形成体系。所以仅仅从做事情的角度去学习,我们很难获得持续的、系统的成长。
最后,“书”就是阅读。阅读的优势很明显,比其他几种方式都更简单、成本更低。而且阅读的系统化程度很高,随便拿起一本书,作者一定会比较系统地告诉你一些东西,这是书本天生就具备的特性。
我们可以向他人学习知识,这是让我们获得的知识最结构化的一种方式。但是往往这种方式是要付出一定的金钱或人际交往成本的。
在决定要不要付费,或者花费时间成本来向他人学习知识前,我们需要从多方面了解这个人分享的知识有无价值。
网络上的文章比较碎片化,我们需要根据多方见解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网络上的文章比较碎片化,我们需要根据多方见解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时还要利用碎片阅读和一些其他方法来帮助我们整理各方的见解。
在做事中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偏向于实践,而理论知识就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全了。
书籍获得的知识一般也比较理论化,但是有一部分书的内容会带有一些实践案例。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书籍,做到阅读效率最大化,让阅读得到的所有东西都能为己所用。
【不同见解】在读书时加入一些有趣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些加法,尝试在读书时加入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你可以找这本书的音频来听,或者找一些带有插画和图片的版本等,通过这些方式把原来让你觉得很枯燥的东西变得有意思。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听音频永远没有直接看书所获得的知识牢固性好,有可能是人都是视觉动物的原因。
不是所有书都可以用插画或图片的方式来简单阅读的,比如说一些偏专业性的书籍,你必须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
不是所有书籍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有声版或是其他相对来说理解比较容易的版本。
如果你要读的书是必读的书目,如老板或者是其他人布置给你的任务,那么你不需要读的太深入,只要可以知道大致内容即可。
如果你要读的书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般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文中提到的寻找替代方式的方法就派不上用场了。
如果这本书确实是你涉及领域的重要书籍,可以尝试寻找一些更加简单的同类书籍来做铺垫,或者用碎片化阅读方式,随身带着,有事没事翻几页。
【实用知识】时间管理与精力管理的异同
实际上,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精力管理。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概念都是一样的,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就是精力。
现在有很多人,包括我都将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看作是个人管理中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事实上,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只有做好时间管理,才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精力,而做好精力管理,又可以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
但是,其实它们又稍有不同。比如你想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支配,就只能压缩你娱乐以及睡觉的时间,而睡觉时间被压缩带来的后果就是影响精力,进而会形成一个闭环,反倒影响你在一天中的生产力,到头来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可以压缩睡觉时间,但是必须在不影响精力的前提下进行,我们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衡量自己保持良好精力前提下的最小睡觉时间,为我们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知识】在阅读时做标记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会让大家做一些标记,标记的是一些关键词,或者一些重要的内容。我们通过简单的标记,眼睛一下子就能看到这些重要的内容。当我们第二遍或第三遍再去看这本书时,就能一下找到内容的关键点。这就是我特别喜欢用荧光笔在书上做标记的原因。
在书上做标记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我们要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以便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不同的强调内容。在书上做标记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我们要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以便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不同的强调内容。
我一般会选择使用直线来标记重点内容,使用折线来标记令我深有感悟的句子,而如果遇到我和书中所写的想法有一定偏差的情况,我就会选择用荧光笔标注,这样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精力集中到需要进行思考的内容上,以提高我的整体阅读效率。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标记,最重要的是保证标记的方式不变,这样才不会出现标记的意图和复盘时看到的符号代表的意图相差甚远的情况。
【实用知识】好书应该反复读
好书必须反复读,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喜欢、对我们特别重要、内容又特别好的书。好书值得读 3 遍以上。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一部分书确实是需要我们反复读的,比如说一些读完之后感触特别深的书,或者是经常需要进行参考的书。
但是当读过一遍之后,立刻再读一遍,我认为是没有作用的,我们应该在快要将书本的内容遗忘的时候再进行复读,这一点可以参照遗忘曲线。
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复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保证在主题阅读或是碎片化阅读的时候,可以接受到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见解。它们有可能会对复读时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实用知识】心流状态
虽然有些难,但是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很轻松地应对挑战。
学习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进入心流状态之后可不可以应对复杂的任务,而是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并且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很多事情会被中途打断,我们需要保证自己不经常从心流状态中出来。我个人一般会在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将手机调为静音并提前告诉他人最好不要打断我,这样可以让我的效率最大化。
【实用知识】在阅读时避免无用信息的干扰
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时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的建议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时刻关注你大脑的很多偏好,尽量避免受到无用信息的干扰和刺激。
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你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最好选择一个安静且不被外界打扰的环境。
同时,最好先把所有需要干的事全都记下来,避免心里一直想着这些事,导致阅读的时候无法深入。
我一般每次阅读的时间是 45 分钟左右,可能是我习惯了课堂的一般节奏吧,每次深度阅读的时间基本都超过 20 分钟,因为不超过这个时间很难进入状态。
【实用知识】对“重点”的理解
Q:读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重点怎么办?
“重点”不是书上的重点,而是你自己的问题。比如,当我们想要读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时,书里的重点跟时间管理相关,可能是关于拖延症,也可能是精力管理……要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之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地去找重点,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一本书可能包含很多个重点,但是其中只有几个或一个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我们要思考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去翻阅目录,然后再到对应的章节进行深入阅读,这样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本书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你也可以循序渐进。但是要想想哪些部分是暂时不需要去了解的,主要关注你很感兴趣或是需要了解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一本书真正的为己所用。
【实用知识】分享的方法
分享的时候要想着怎么把读到的内容解释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让别人能听明白。
这一点有一点像写文章。你所需要写的不是你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内容,而是读者可能需要的内容。
你在进行分享的时候,也要想想你的目标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准备自己分享的内容,才能让自己的分享使别人觉得物超所值。
【实用知识】碎片化阅读的根本
碎片阅读不是说什么都学,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也就是说,你要带着目的和兴趣从一堆东西里找到想要的。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想要涉及的领域,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阅读,这一部分阅读不需要非常深入,但是一定要够多。这样我们才可以从中去除那些可能不正确的内容,留下真正正确并且对我们有启发的东西。
我在需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时候,也会先选择一些碎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里面有一部分会提到一些书,有一部分则就是推荐一些书目的。这些书可以帮助我构造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然后就可以书中找到碎片化阅读中提出问题的答案了。
【实用知识】从多方面了解事物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样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
知识体系是一个网状结构,我们需要通过挖掘不同知识点背后的联系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其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从多个方面思考,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证看待,才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有自己的上级和下级节点,他们之间有的关系是从属关系,有的则是包含关系,还有一些是因果关系。正确管理这些关系,是我们构造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
【实用知识】碎片化阅读的三个步骤
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
提炼的概念,就是在练习的时候,选择对我们自己来说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把它们提炼出来。
所谓的链接就是要跟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当我们阅读文章并从中提炼出我们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后,我们会发现,把它们提炼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们自身产生关联,加上我们自己的标签和说明,最终为我们所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过于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而是要学会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是否有我们熟悉的。如果有,你就想想,我们的大脑里是不是曾经遇到过类似的——这样就很容易建立关联。
碎片化阅读方法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融合——通过拆解提炼后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提炼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是去除一些无用的内容,只留下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部分,这样可以在查找信息时节省时间,也避免了大量的信息冗余。提炼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是去除一些无用的内容,只留下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部分,这样可以在查找信息时节省时间,也避免了大量的信息冗余。
链接则是通过文件夹分级或标签分级的方式来实现的。我有时也会在每篇文章最后插入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普通的结构化变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
融合是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一环。只有选择正确的分类和层级方式,处理好所有知识点之之间的因果、包含和并列关系,才可以成功地将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没有被融合在一起的知识体系,只是相互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而这样的体系将不会在我们需要输出内容时起到任何的作用。
【实用知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输出
所以最好的学习是什么?
实际上你发现无论你收集了多少碎片化的内容,无论你懂得多少盖房子的道理,你都要适时地去分享,因为在分享的时候,也是验证我们是否真的搞清楚了概念,同时也可以在教会别人的同时验证并巩固自己的方法。
只是一味的输入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无论你的知识体系管理的多么好,你都要适时的通过写文章或者向别人分享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输出。这样才可以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也可以让别人从中受益。
学习漏斗模型告诉我们,向他人讲述可以让知识留存率提高到 90%,这是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匹敌的,所以不管你学到了什么,你都需要将他们整理并内化后输出给别人。
你很有可能会发现,在你向别人讲述一些内容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办法做到逻辑自治。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还不是非常熟悉,第二是这些内容中有一部分是存在矛盾的,需要你去仔细甄别并处理。
【实用知识】提升碎片阅读记忆效果的方法
Q: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时候,常常感觉记不住内容,有什么提升的好办法吗?
想要记住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所以当你知道了某个概念之后,多次运用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不要光去死记硬背,要反复使用,反复分享验证才可以。
记住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反复回顾。你可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想法,也有可能会因此产生疑惑,你可以通过阅读其他资料来解决这些疑惑,当然也可以向他人请教。你可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想法,也有可能会因此产生疑惑,你可以通过阅读其他资料来解决这些疑惑,当然也可以向他人请教。
但是选择合适的复习间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按照遗忘曲线来进行复习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每个人对知识的遗忘速度不同,所以你可以根据复习时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来调整下次复习的间隔时间。
【不同见解】二八原则在读书中的运用
一本书其实真正有用的信息,只需要花 20% 的时间就能获得,80% 重要的信息集中在 20% 的内容里。
我认为二八原则只在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书中适用。在一些非常经典或者是你很感兴趣的读物中,书中的每个字对你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就算真的有一本书,它的内容中你感兴趣的只有 20%,但是剩下的 80% 可能是案例或者是一些提示等等,他们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 20% 的内容。
所以可以用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对这些不重要的部分进行快速阅读,而对那些你感兴趣或者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深浅结合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知识。
【不同见解】九宫格笔记法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要把 9 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做完这个工作之后,整本书提的 3 个问题,用这 9 个概念都能回答,同时也找到了让自己“啊哈”的点,也找到了一些延伸的书,列出了书单。一本书看上去重点就已经被找出来了。
如果一本书提的问题真的少于或等于三个,那么这种方法着实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一本书提的问题真的少于或等于三个,那么这种方法着实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有一些书处处都在提问题,而且处处都在解决问题。但是有一些书处处都在提问题,而且处处都在解决问题。
比如我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它就提出了五六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用九宫格笔记法中三个问题的位置进行回答。
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读一些全篇都在阐述一两个观点的书。而当我们遇到一些偏技术性的书籍时,我们就有可能需要更好的笔记方法来帮助我们记住书中所获得的知识。而当我们遇到一些偏技术性的书籍时,我们就有可能需要更好的笔记方法来帮助我们记住书中所获得的知识。
【实用知识】快速阅读的流程
我们已经完整讲述了快速阅读的整个流程。
第一步是提问,读书前要明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有没有了解过同类书,如果没有该怎么办?
第二步是预习,从目录和序言中,让作者这个导游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怎么写的,我们应该怎么读。
第三步是扫读,快速翻阅,标记重点关键片段。
第四步是重点去找和自己的问题有关联的部分,用九宫格来提取概念。
最后一步,就是复习。
在阅读一本书前尽量了解这个领域是读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可以帮助你甄别出质量好的书和一些需要深度阅读的书。
在预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看目录、前言和推荐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的结构,让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扫读的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标记符号保持一致,这样才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第一眼就知道你标记这段内容是为了什么。
【实用知识】鲜活证据
鲜活证据就是一些违反我们常识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一些高阶的模型,超过了我们当前的认知,也会特别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这些高阶的模型往往会带来高层次的鲜活证据,来扩展你的认知边界。
一个普通的人发现鲜活证据,就像一个喜欢工作的人发现了番茄工作法一样,会给他的思想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些概念往往会跟我们目前知识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发生冲突,我们需要仔细鉴别哪些部分是对的,哪些则是错的。
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我们才可以将这个高级模型融入我们的体系中,达到更好的知识吸收与消化。
当然,高阶模型的发现可能会引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你没有打算进入这个领域,你可以先把当前领域其他的书读一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决定要不要探索这个领域。
【定义】锚定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思想固定在某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实用知识】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指的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大部头书,由于它们的内容太过晦涩,无法执行“练兵场”的步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到“十面埋伏”——找帮手。
比如,某个概念很复杂,可以去知乎提问、去果壳提问、去百度搜索相关内容、找一些公众号文章答疑解惑等,寻找一些通俗版的解答。
这个方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们如果遇到一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有可能会去求助他人,当然也有可能会自己查找资料。
但是这个方式不适合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否则你的提问可能会引起一番争论,最终导致对你的负面影响。
同时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你也应该注重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不是最多人说的信息都是对的,你要对每个观点小心求证。同时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你也应该注重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不是最多人说的信息都是对的,你要对每个观点小心求证。
【不同观点】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指的是某个概念很复杂,如果某本书很晦涩难懂就暂且放下,先读一些外围的、简单的书。
这种方式确实适合用来处理一些没有时间限制,并且你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但是这种方式有可能会导致越读需要读的书越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最终还有可能忘掉读这本书的原因。
所以这种方式只适用于该领域有用的书籍并不多的情况,如果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实用知识】不是经典的书都有价值
无论是多么经典的书,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感触,都无法运用也很难理解,那这本经典的书其实对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泛读一下就可以了。
我们要不要仔细阅读一本书,只取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豆瓣上一些相关的评价只能作为粗略选书的参考,并不能作为你不认真读这本书的理由。
如果有一本书非常复杂,你可以选择只对它进行略读,也可以选择先读本领域的入门书,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效果也差别不大,具体如何选择,取决于你的时间安排。
当然,如果你必须要读这本书,那也可以只对这本书进行略读,只要可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了。
【实用知识】苹果和洋葱便签
苹果和洋葱指的是让参与读书会的朋友们写两张便条,一张苹果,一张洋葱,苹果代表甜,也就是那些大家觉得我们表现好的地方;如果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写在洋葱便条上。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收集意见的方式。既收集了一些用户的良好反馈,又可以作为改进一部分流程的参考。
但是当这些便签纸被收集起来之后,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理是一个问题。一个思路是可以将它们电子化之后用文字识别软件识别成文本,或者放入印象笔记中,利用自带的 OCR 功能进行文件的索引。
我目前采用的是将它们手动变成文字之后存入笔记软件中,这样在知识库进行索引时就可以被查找出来。如果遇到有图片,则一并插入,可以作为一些较复杂思想的参考。
【不同观点】知识付费
我强烈建议你收费。因为你在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你要让市场来检验你的劳动成果。
现在确实是知识付费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来换取相应的金钱回报。但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定位,如果我们所写的内容比较小众,就不适合收费,不然会流失大量潜在用户。
当然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选择付费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注意合理定价。当然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选择付费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注意合理定价。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价格大概在 1-5 元,而一本电子书的价格,是情况选择 20-50 元的定价比较合理。如果是其他内容,则按 0.5-1.5 元每千字的价格定价。
当然,在付费内容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控制内容的传播渠道,避免付费内容被盗版。如果被盗版,你应该思考你自己的定位。文章被盗版说明你的文章有一定影响力,对盗版者有收益。如果你不在乎一点收益,那么你大可以只提醒一下即可,也许他们会在文章最后留下原文链接,可能会为你转化一部分用户。如果你认为他们真的侵犯了你的权益,你可以选择与他们沟通。
【实用知识】稻草战略
稻草战略是以小搏大,一点一点去换;冠军战略是尽可能在一个细分领域突围成为第一人;抽签盒战略是不要怕失败,多做尝试,找寻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自己的天赋所在。
稻草战略适合在一个领域长期发展,这样当别人复盘你的发展之路时,他人也能从你的发展方式上得到启发。
冠军战略适合时间不充裕,但是需要尽快构造高影响力的情况。选择冠军战略代表你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
当你想要扎根一个大的领域,想要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你可以选择抽签盒战略。但这样会迫使你放弃另外几个领域的影响力,如果你不想放弃,那么意味着你要同时运营着多个领域,这对你的精力消耗是非常大的。
这些战略可以结合,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战略,可以帮助你在一个细分领域最大化你的影响力。
后记
直到这里,这本书我做的所有读书笔记与感悟就写完了。本来是想把字数控制在 4000 到 5000 字的,可是写完一看字数居然已经九千了,看来我对一本书的解读还是比较深入的。
读书笔记的感悟部分是用语音输入方式写成的,如果存在一定错别字和部分语段重叠的情况,也请在评论区中踊跃提出。
一共 26 条,前前后后我在这本书上花费了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算读完一本书并且整理读书笔记输出给他人的效率,算是比较高了。后面我打算读《极简工作 II》,是一本关于整理的书,也请大家持续关注这个专题,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