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自由、闲适
——我和学生的阅读的三个关键词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杨赢
使我得救的,是看书……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苏珊·桑塔格
对一个人读书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给任何建议。——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自工作以来,就一直尝试探索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经典文学的途径,这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近年来,笔者找到了一条还算恰切的带领学生进入经典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带领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最重要的三个原则是:有趣、自由、闲适。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
一.自由
(一)自由阅读:
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自由阅读课。
现在整本书阅读比较热门,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共读某部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上。而忘记了在共读某本整本书之前,需要一个整本书的自由阅读。
我自己的尝试中,一开始是将自由阅读放在首位的,首先要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这一点在“有趣”方面详细论述),将读书这件事情常态化,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然后,整本书阅读才是有可能的。不然,学生没有一个接受的前提和基础,贸然的进行整本书阅读,就会将整本书阅读降格为我们以前熟悉的名著阅读,那么读一本死一本,读哪本学生就讨厌哪本。
学生没有书读,就要拿书给学生读,这一点我受到了《永恒的图书馆》这本书极大的影响,我一直认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要去期待官方的动作,真正的希望在民间,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私人藏书一直是蔚为风气的,而私人藏书最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分享。
因此,教室里得有书,要有书读,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自由方便地接触到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还要有一个阅读的场域,一间满是书的屋子会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有鉴于此,笔者自己在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拿了自己的藏书1000多册放在其中,也选择了一些放在班上。这样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书籍,最起码做到眼熟。而在教书的过程中,提到的书籍,班上或者图书馆都有,这样因为获取非常方便,学生就有可能去读。而我每个星期用1-2节课带学生去这间图书馆读书,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的阅读自己想读的书籍。
(二)自由选择
首先,要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
学生非常喜欢阅读课,虽然我的书也不多,但是学生还是读得非常投入。我因此产生了一个疑惑,进而去做了一个资料的梳理。我发现发达国家无论是图书馆的数量还是借阅的方便程度都要远超我国,所以他们的国民能够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国人不爱读书很大的因素是没有办法爱读书。
因此,接触不到书,怎么能爱读书呢?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看起来自由,其实是不自由的。
学生不会缺少书读,但是学生对经典的接触却实在少。很多学生终其中学生涯,可能阅读的经典作品无外乎选进教材,高考要考的几本。很多作品在中学阶段都没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些书籍躺在图书馆里睡觉,对学生来说恍若云霄。
因此,学生很多时候看起来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自己想读的书籍,其实他们没有接触经典的自由。平时被关在教室里,好容易放假,所处的环境也没有条件提供他们可以阅读的经典书籍。我自己的经验是,很多经典的书籍,学生读过之后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难以接受。
很多学生因为没有人给他提供他能阅读的而且质量高的书籍,没有办法快捷的获取经典书籍,所以造成了很多刻板的印象。他没有办法接触好的适合他读的经典作品,他读的东西才会一直低级。
我有一个学生,以前是只读玄幻小说的,但是我给他看了艾西莫夫的《基地》,他一口气就看完了,还自己买了全套,从此,他在经典科幻小说阅读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其次,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
刘仲敬《论读书之必要浪费和错误》里面说:“路径要在芜杂中自己显露,才有野草一样的力量。杂质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根据营养要素输液的病人总是迅速死于恶液质。必读书当中,删掉的恰好就是杂质。”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范围尽量广泛,但是不要强迫学生去读,而是放在那里让学生自由选择,把好的坏的放在一起,给学生比较区别,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品味。就像上面我说的那位学生,你给他选择,他是能区别出好坏的,即使暂时不行,也要有耐心。因为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自由。
品味不是强加的,是在不断阅读中水到渠成的形成的。甚至要读很多所谓的“低级趣味”的书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阅读品味。
我的做法是,建立班级书库,撰写班级书单,让他们有机会知道很多书又有接触的机会,但是我不强求他们去看。因此,我做书单都是做推荐书目,而没有必读书目,都是尽量广泛地推荐学生书籍,然后给他们自由选择。
(三)自由交流:
学生有了自由阅读和自由选择之后,还要有自由交流的过程。我对高一的新生每两个月开一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彼此所读的书籍,然后跟大家分享。每个学期末,我还会举行期末读书报告会,让学生总结一个学期的收获,和大家分享自己一个学期的读书心得。
我的读书报告会是这么操作的,课前每人撰写书籍推荐,上课之后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
1. 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人的推荐语;
2. 小组内帮助打磨推荐语;
3. 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推荐语写在黑板上;
4. 每小组简单用一分钟时间说说推荐理由;
5. 各小组看别的小组推荐语;
6. 选出最想看的三本书籍,相关推荐的同学上台分享书籍。
这样的读书报告会,在高一新学期,1-2个月进行一次。而到了期末,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期末读书报告会,梳理一个学期阅读的书籍。期末读书报告主要梳理这么几块:本学期阅读书籍、推荐书籍及推荐语、不必读书目和本学期的阅读状况反思。其中推荐书籍和不必读书籍的设立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一个学期读了一些书,总会有好的不好的,喜欢的不喜欢的,无妨,都大胆的说出来,好的喜欢的推荐,不好的不喜欢的列入不必读书目,而交流的方式和平时的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是类似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进行自由交流的结果是,我几乎没有遇到别的老师问我的这种情况:学生不读书怎么办。我的班上的学生对读书都是积极踊跃的,虽然程度不同,但是极其厌恶抵制读书的是没有的。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自由。虽然我也有我自己的阅读品味,但是我没有强加在他们头上,我告诉他们,给与他们,但是不强迫他们,只是提供一个自由的阅读和交流空间,唤起学生内心中本就存在的阅读的兴趣。事实证明,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读书的,很多孩子是被老师逼得不爱读书的。
二.有趣:
有了自由的前提,我们可以来谈第一个关键词,有趣。
何为有趣?
有趣不仅仅是好玩。我理解的有趣,是从内心生出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它区别于低级层次的好玩而又涵盖它。教师追求的有趣,不是去迁就学生,获得他们浅薄的笑声,而是要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精神的提升和引领。因此,我所认为的有趣,其实是有趣味,而不是简简单的好玩。
那么,怎么做到有趣呢?我的做法很简单,打通经典和学生之间的壁垒,把经典和学生的生命经验联系起来,和他们的兴趣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经典作品、经典作家也是活生生的,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同《小王子》中所说的“驯养”,建立经典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一)发掘学生喜爱的作品、游戏和经典作品之间的联系。
学生喜欢读网络小说,如玄幻和言情小说,还有各种日系轻小说之类。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起也是玄幻言情小说的读者,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是网络小说的读者。学生喜欢读《悟空传》,我就从作者今何在入手,他他名字的来历: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悟空传》中多处抄了海子等人的诗歌。我最近在读一部网络小说《大王饶命》,里面有一个人立志贯通三教典籍,走出一条不一样的修行道路。有人问他能读完么?他回答说:“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其实是胡适说的。网络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要做的不过是把他们发掘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就算是网络小说也不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很多网络小说家读经典作品,甚至借鉴化用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是比较通俗和易于接受的。我把他们命名为“二道贩子”,我不反对学生读他们,我甚至很学生讨论他们。但是我要告诉学生这些作家的精神资源中是有经典作家作品的存在的。甚至有很多网络小说家比有些所谓的严肃文学家更可读,比如说猫腻、阿越等等。
更重要的是,从文类上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品是长在经典作品的根上的:修真小说来源于道教文化典籍,玄幻小说来源于中世纪欧洲史诗,言情小说的鼻祖是中国的传奇或是西方的骑士小说……由此出发,学生玩的游戏中有很多职业,都是经典作品中出现过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亚马逊是古希腊一个女战斗民族,德鲁伊是凯尔特人的祭祀,萨满在我国的东北少数民族中就存在过,巨人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或者是北欧神话《萨迦》……
这样做是顺水推舟,润物细无声的,我也没有做什么专题,就是在闲聊中和学生不断地强化这样的观念,没有什么经典通俗,所有的文学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有时候还会倒退,在经典作品中找到通俗娱乐作品中出现的文字或者形象。
这样做,可以说消除了学生对于经典的恐惧和距离,让学生对于经典的接受度更高。但是下一步要做的,还是要把经典作品送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发现。
(二)为作家去魅——拆经典作家和学生之间的藩篱。
我们的教材很奇怪,我们的文学史很奇怪。教材中选的课文,文学史上强调的作品,往往不是这个作家最有趣的作品。比如说,老舍的文学风格很重要的是幽默风趣,但是我们课本中选择的课文,全是苦大仇深的作品,让人读之无味,学生怎么可能喜欢老舍呢?我上《想北平》,必然要推荐学生去读老舍的《多鼠斋杂谈》,看看在那前后老舍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极接地气和好玩的。他一直在烦恼是搬回北京,留在青岛还是去上海,那里面一个烦恼的作家在作家自己幽默的文风中跃然纸上。更不用提他极具幽默讽刺性的小说《二马》或者《离婚》了。
再比如鲁迅,教材中历来选择他的小说都是从《呐喊》和《彷徨》中选择。而我则更喜欢带着学生去读《故事新编》,我曾经给学生印过《铸剑》和《奔月》,学生都非常喜欢,并且表示没有想到鲁迅是这么好玩的人。我再接着给他们读《彷徨》和《伤逝》,他们的接受度就高了。
还有一点很值得关注,我们的教材选择作家的照片,我们的书籍选择作家的照片,都喜欢选择老年时期的照片。那上面的作家满头白发,颜色憔悴,忧国忧民,让人看了就不想读他们的作品。其实很多男作家年轻时候的照片是很帅的,女作家年轻时候的照片是很漂亮的。我们的教材却偏偏让学生看到他们的照片就讨厌,这是何道理!不要小瞧照片的魅力,这个年头颜值很重要。我利用作家年轻时候的照片为很多作家增加了粉丝,比如说海明威、沈从文。还有一些作家的照片学生没有见过,见过之后直呼想不到,因为照片去读了这个作家的作品,比如说加缪和胡适。班上一个女生因为加缪的颜值不顾辛苦啃了很多加缪的书籍。在小组合作授课讲胡适的时候,一个小组甚至在学案上印上了“胡适好帅”的字样。
因为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等等因素,经典作家离学生比较远。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拆除经典作家和学生间的藩篱,让他们觉得这些作家可爱、可亲,他们自然就会去读他们的作品,最起码,你带他们读这些作品他们不会有很大的抵触感。
(三)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打通学生的生命体验。
我们的教材还有一个毛病,总喜欢选二流作品,生怕学生看不懂。而是事实,一流作品是好懂的,二流作品是不好懂的。一流作品是最生活最真实的再现,哪怕是荒诞派也是最真实的再现。第一流的经典作品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有很多契合点。我们教师要能够承认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有时候那反而是对经典作品比较准确的解读。学生读《局外人》,觉得默尔索面对母亲死亡的“冷漠”和自己很像。她认为这篇小说真实得不像一个故事,我们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可能表现得不那么悲戚。她说:“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啊。在我初三时,一天晚上放学回到家,得知奶奶出了车祸人躺在医院里,听到 这个消息时我只感觉在做梦,坐沙发上愣了一分钟,然后就回到书桌前把当天的作业完成了。别觉得我过分,难道要我大晚上的不睡觉去医院守夜?或者由于内心悲痛万分而彻夜难眠?还是干脆明天请假别上学?一一别傻了,又不是肥皂剧。这也是我会对《局外人》产生一定共鸣的原因。”
在讲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我们读到这么一段:
于是他又滑回原来的位置,“早起,”他想,“使人愚钝,人要睡觉,其他的旅行者像闺阁妇女一样生活。例如,当我上午这段时间,走回接待室,记下已经分配到的任务时,先生们才吃早饭,要不信,可到我上级那儿去试一试,我立刻就飞出去;可是谁知道,这样做对我是否很有好处呢?要不是由于父母的原因我早就该声明辞职了,我早就该去上级跟前彻底倾诉我的肺腑之言,他听了我的话肯定要从写字台上跌倒下来;他坐在写字台旁的姿势也很特别,他总是居高临下地和职员谈话,由于他的听力不好,职员说话时必须离他很近。现在,希望还是有一点的,我已经积蓄了一点钱,为了向他还清父母的债——这债恐怕要还五、六年——我是绝对要还清的;然后可以获得厚利。目前,我无论如何要起来了,因为我乘的是五点的车。”
自己已经变成了大甲虫,主人公格里高利想的还是“我无论如何要起来了,因为我乘的是五点的车”。学生当时觉得很费解。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早上起来发现自己感冒了,你们是欣喜若狂马上请假还是想一想乖乖起床坚持去上学?学生想了一想,大部分学生说,要是能坚持的话我还是要来上学的。在这里,学生的生命经验就和作品相通了。《变形记》用一种荒诞的形式把我们生活中的无奈淋漓尽致的解释了出来。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只不过在作品中是荒诞化的真实。
而伟大的作品都是对生活高度真实的反应,里面是一个个无限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和我们生活能够打通的地方不胜枚举。我们在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够巧妙地将两者联系并打通,学生会在经典作品中找到越来越多的阅读乐趣。
此外,还要让学生把读书这件事情当做一件乐趣。我采取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任何阅读都是以学生的问题为主来讨论。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切围绕着学生的阅读来进行阅读教学。我们的阅读课,有一个环节是每个小组的同学上黑板写自己小组的问题,这个时候是教室最热闹的时候,接下来的讨论也是学生最关注的,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彼此提出的,来源于自己最真实的阅读。因此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交流中找到了参与的乐趣,从而阅读书籍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第二个方法是想办法组织各种阅读活动,这一点会在最后一个关键词“闲适”中详细论述。
三.闲适
所谓闲适,就是无功利,有闲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我们查阅词源,学校这个词在古希腊的意思是闲暇,教育的词根是玩耍,所以教育就是应该在学校里面悠闲的玩耍,从而获得知识的教益。这一点中西教育都有例证。亚里士多德创立漫步学派和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学问;孔子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都告诉我们,教育要在充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下,让学生有闲暇的发展自己,以一颗闲适的心情去获得进步。
但是现实是,学校越来越像一个监狱。“校”在中文的本义是“木囚”,学校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束缚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发展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要回到教育的本源,不把读书当作功利的事情。承认读书有功利的效果,但是抱着非功利的心态去做事。
我首先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这我在“自由”这个关键词中已经有过论述,就是创立阅览室,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开设阅读课,提供学生阅读的时间。
其次,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也就是抱着玩耍的心态来进行阅读。
我会带着学生利用假期去逛书店,逛逛南京最有名的书店和二手书店,感受文化的气息,随便买个一本两本,不买也好,随便看看。
我会在世界读书日让学生推荐一本书,说一句对读书的感受,用这种方式庆祝世界读书日,加深自己对阅读的理解。
我会让学生选择一个作家,以小组的形式来向全班讲解这个作家,从而获得对这个作家更深刻的认识。
我会设立各种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喜欢的书籍大加赞扬,对讨厌的书籍尽倒苦水。
我会让学生排演莎士比亚,通过话剧排演的方式去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在阅读和表演的互文中走进莎士比亚。
我甚至会定期带领学生看很多电影,这也是一种另类的阅读,因为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结尾是这么写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阅读其实就是如此。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体会到“有趣”、“自由”、“闲适”这三个词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自己阅读教学甚至整个教学的原则和宗旨。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带领学生阅读的道路也有千千万万条。秉持着这三个原则,我在和学生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得了无穷的欢欣。
2018.4《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