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女
特别鸣谢:提供截图、讲述经历以及陪伴我这段休养日子的小姐妹Z&P
小姐妹昨天刚刚彻底结束了一段相亲“孽缘”。严格地说,这根本算不上一段“情感关系”,因为她跟相亲男A总共才见了两次面,但A给她这段时间带来的各种刷新三观的困扰,绝对算得上是“造孽”。
1
小姐妹和A相识在一次浙江高校的联谊会上,两人都是省内高校的老师。确切一点说,小姐妹当时无意认识A,没碰上心动男士的她正坐在角落和我们的另一位闺蜜惬意地喝饮料。
闺蜜两个一边喝,一边天南海北地聊,之后话题很自然地落到了小姐妹最近正焦虑的摇号买房上。就在这个时候,在一边听她们聊天许久的A凑了上来(注意这个时点,闺蜜两个聊到买房、楼盘、首付资金之类内容的时候),表达出了对小姐妹的兴趣。
之后,出于礼貌也想着接触试看看的小姐妹同意了和A 互加微信。各种狗血和心塞,也就从这里开始。
2
初识的那一天,A并没有按照正常逻辑,趁热打铁邀请小姐妹吃饭。反而是陪伴小姐妹一起去的我们那位高情商“闺蜜”,顺势问A 要不要跟她们一起吃饭。A说自己有事,拒绝了邀请。
究竟是因为不想为第一次见面吃饭埋单所以借故离开,还是真的有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后来A从没提出要请小姐妹吃饭,即使是他声称自己“感情炽热”,跑去小姐妹所住的小区门口要求见面的时候,也不是在饭点(好在小姐妹留了个心眼,在他唐突地问住址的时候,只说了小区名,没说具体门牌号,最后也没在大晚上的跟A见面,直接让他打道回府了)。
3
才没见几次面,彼此也不怎么了解,更没有“青梅竹马”的感情基础,A 怎么就直接“感情炽热”了?
最浅显的原因是他心里那张条件对照表有了结论。经过唐突的微信发问和暗地调查(他甚至还去问了小姐妹的同事和学生),他发现自己从家庭条件、博士毕业高校到就职高校等级、未来职业前景等方面全被闺蜜踩得扁扁的。之后就在微信文字中用了“感情炽热”四个字形容自己。
然而情商和文学力都不够用的A给小姐妹的微信原话是,“我觉得你的条件配得上我”。
4
在人人难免物质主义的都市,饮食男女抱着这样那样现实的择偶标准无可厚非。但以物质为前提的婚恋被接受和可持续的前提是,对彼此人格、需求及人生决定的充分尊重与支持。
相亲男A以博士之学历完美做到了反面。糟点太多,直接上截图。
小姐妹不久前做了一次畸胎瘤手术,打娘胎里就带来的病,因为种种原因她的孪生兄弟姐妹没能正常发育出生,留在了她的身体里,手术后复查一切都好。通常不是很熟的朋友都不会深入问这件事,顶多问候一下健康。这个只见过一次面的A,上来就问多久能怀孕。
小姐妹学的是统计专业,在小姐妹终于忍不住表达了自己和她不适合的想法之后,A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串统计数据。用小姐妹的专业领域来反驳小姐妹,已经让人很心塞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段话的潜台词是,现在不能结束相互接触,小姐妹应该坚持满100天,然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然而更要命的是他完全忽略了数据的样本性质,所有样本都是已经通过相亲结婚了的,好歹人家也是自愿继续相处了,而A根本连继续相处的及格线都没过,做样本的资格都没有……
在小姐妹完美驳回去之后,A又前后矛盾地开始为自己打圆场,顾左右而言他。不过他对同事闪婚甚至奉子成婚的态度暧昧,一边表达不屑,一边又带着羡慕。
一句话总结,对A来说,女方要有物质基础、文化涵养、能生健康孩子的身体,所有条件都具备之后,还要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强行接受A,如果不是带着仰视的目光,也要扮作觉得他很优秀的样子。只能说,这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传统禁锢思想对男女双方的戕害比想象的要深。
小姐妹明确拒绝交往后,A还在微信上自说自话不断骚扰小姐妹,不堪其扰的小姐妹被逼得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A所在学校的所有单身女性都被A追求过,很多人后来看到他都忙不迭躲开……
在宣称要告A “性骚扰”都没能断绝被骚扰后,一向礼貌的小姐妹终于拉黑了他。
5
瓜吃完了,看官们觉得无聊可以自行散去,但有些在意的事情,我还要继续讲完。
小姐妹的这段经历让人想再次嘲讽直男癌,但其实每一个相亲奇葩男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养成记”,很多时候那甚至会是引人同情的苦楚辛酸。A的故事就是如此,一言难尽的原生家庭,赐予了他现在的风貌。
6
A出生在某经济中下水平省份的农村,据他自己描述,母亲家族最初的经济条件还可以,父亲算是养在母亲家里的童养婿(好吧,这个词算是生造,你们懂的)。A 还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患病去世,之后他被辗转寄养在亲戚家中。
寄人篱下、缺少母爱、毫无有力的外在力量可以依靠,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科举考试”成为A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也的确很刻苦,一路念到了博士毕业,在浙江一所职业学院找到了讲师的工作。
原本这可以是一个很励志的农村娃找到美好人生的故事。但当事情具体到人性交往,用显微镜近距离放大背后的东西,不美好就显现出来了。
7
在“撩拨”(小姐妹摊牌后A用这个词形容了他对很多女同事的微信骚扰)女性的过程中,A表现出了对高学历超乎理性的崇拜,说他“唯学历论”也不为过。A不仅对自己是博士这一事实沾沾自喜孤芳自赏,还对自己另一半开出了高学历的条件。
就像小姐妹的第一反应一样,传统中国男性的择偶观,不是贤良淑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至少不会要求女性跟自己学历相当?
为什么A会喜欢女方高学历,甚至是我小姐妹这样学历含金量比他高出许多的女生?
问题就出在他糟心的原生家庭。他把自己的第一原生家庭称作“耕读世家”,当然因为他微信中习惯性地遮掩,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不管是不是真的“耕读世家”,至少第一原生家庭对念书这件事登峰造极的推崇毋庸置疑。
他还强调自己的父亲是高中毕业生,后来做了兽医。当年在他生长的农村,相信高中毕业的父亲是备受尊敬的存在,父系这一脉完全强化了学历在A 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推崇读书习文,本是中华民族文脉与希望所在,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如果只是第一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以贯之,或许A对学历的认识还不会那么偏颇。但第二原生家庭的出场,让A的观念之路走上歪路。
第二原生家庭是我编的诨名,指代他之后寄居的家庭。这些家庭的情况A较少涉及,既然是叔伯之类的亲戚,我相信对他不至于太差。但不可避免地,他会把学习成绩变成亲戚衡量自己值不值得付出更多时间金钱关心疼爱的标准(的确,并不是所有叔伯亲戚都会这么做,但那个敏感的少年一定会这么想)
至此,学历不再仅是改变命运的工具,而变成了一个孩子得以在亲友甚至是所有人中得以立身的名利、躯壳一样的存在。读书成才并不是为了有所作为,而是为了学历加身的荣光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A 这里,高学历与更好的平台、更广的人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同在一起,所以他这样要求自己的另一半也就水到渠成。另一重潜藏的逻辑是,假如女方是比他学历含金量更高的博士,那么就更强化了他自身的博士光环,也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可以超越现在的平台。
8
原生家庭的清贫和“唯有读书高”观念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深入A的内心。苦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对物质条件、人脉关系有种深藏潜意识的渴求,这其实并不可耻、自然而然。
如果带有这种念想的孩子在后续的成长环境中汲取了自我发展的持续动力,那么想必会重新定位人生坐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无数的白手起家创业大咖早已证实了这一点。
再退一步讲,如果资质有限,没能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那么接受自己的平凡现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努力突破自我,享受每一天的旅程,也会收获不小。
很遗憾,A现阶段的境地有一点尴尬,或者说迷失。他没有埋首学术,于六根清净中获得学术建树;同时也没能调适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身为博士却沦入平庸这一现实。如今的他不再如青少年时一般被众人夸赞,想到那些成绩不如自己却现状远胜自己的同学,A想必一边自视甚高地不屑一顾,一边又深受折磨。
A的自负阻碍了他主动承担这一切的责任,继续前行。他对周遭的事物和问题都带上了一层急躁,也无法面对任何自己的缺失之处。比如,他为了找一个“高学历”的女朋友,可以把自己学校所有单身女老师都“追求”一遍,也枉顾整个过程中女性表现出来的不满和反感,单方面微信“骚扰”女老师。当女方明确指出他的问题时,他就躲躲闪闪,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推卸主要责任。
9
把本该是途径的科举考试当成了目的,在念书念到最顶端后突然失去了继续前行的方向和能力,是A从原生家庭发展出的症状。
除此之外,A的原生家庭还给了他另两样东西:对周遭的愤怒以及对女性的工具化。
后者很好理解,之前的狗血剧情里已经截图过,小姐妹直接被当成了优秀基因的通道。那个深受这种观念所害的A的姐姐在背后给他支招的时候,甚至直接告诉他说婚姻要看的就是双方的物质条件,还说小姐妹本身学历高对于结婚这件事不是什么有利条件(言下之意,小姐妹学历含金量比A高,反而是A 可以继续骚扰的理由,因为更加无法成婚。好吧,我就不爆粗口了)
至于前者,与A童年时母亲的早逝密切相关。
10
童年失去母亲的创伤并不是A愤怒的主要源起,失去母亲的原因才是。
据A自己描述,母亲患病后,他的父亲没有及时带她去医院治疗,最终导致了母亲的离世。至于父亲为何没有带母亲去医治,他始终语焉不详,或者说在内心深处拒绝接受真实的原因。
外人无法推知,他和父亲之间关于这个问题进行过怎样的沟通,但显而易见,他认为父亲应该对母亲的死负责,并因此不断责备父亲。对母亲枉死的哀悼感与忿忿不平如阴影一般伴随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母亲不明不白的死,也成为他心里整个人生不幸的起始。
父亲要为母亲的死负责,母亲的枉死要为不幸的童年负责,贫穷而没有靠山不仅让自己失去母亲也失去被赏识被任用甚至被当做“乘龙快婿”的机会……世界欠自己一份完美的人生。
所有的愤怒只是表象,深层是A无法面对真相和可能一无所成的未来。在本质上,这种愤怒是一种责任的转嫁,而所有愤怒宣泄的对象就是他转嫁人生责任的主体。
家庭的阴影和社会的压力让他更愿意相信等价交换、利益平衡而不是淳朴的人性与情感共融,或者说,即便他在内心深处渴求着完美的情感互动和爱的情境,却在行动和选择上背离了这一结果。他选择的不是断绝过去的不良影响,付出情感、精力持续创造未来,而是精于计算、急功近利,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与付出不求回报的情感找上门。
当这样的企图遇上智识与经济力都越来越强的独立女性,“竹篮打水一场空”是必然。
尾声
洋洋洒洒写这么多,自然不是为了嘲讽某个个人的行为。一方面是作为小姐妹一次奇葩经历的记录,另一方面也当成一次心理案例剖析的实践。此外,倘若能让看官从中汲取一点自省的养料,那就善莫大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A君。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都有好好面对么,上一代带给我们的“印记”,我们有多少次都以“性格”为由拒绝面对与改善,即便它们已经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又有多少次,我们一边说着“工作无趣、人生平庸”,一边又拖沓懒惰,迟迟不打开人生新的可能性?还有多少种场景里,我们习惯了算计人心、处处设防?此外,当我们说A君没有坦然接受自我并努力改进自我的时候,几人真的做到了?
不是教你傻白甜,但至少给自己时时提个醒,别走太远了。
最后,想告诉那些还在寻找幸福的美丫头们,先了解对方清楚对方的原生家庭,真的算是一条保险又有效的捷径。老祖宗说的“门当户对”,越到后来越觉得是真理。当然不是让你有阶级意识,而是希望你在被爱情俘获之前,对那后面的原生家庭和可能带来的冲突矛盾有心理准备。
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