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一贯坦然自在,小人总是忧心忡忡。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

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

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所以君子总是坦坦荡荡,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事分明。

人们老想做不寻常的事,却不懂得,不寻常的事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你不要心中戚戚老想去找未来的灵感,当你坦坦荡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每一件事,灵感会从对面走来。

不要攀比,是安心坦荡的另一剂良药。攀比必生嫉妒,嫉妒是最恶的情绪。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先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说的是奢侈不好,这样会让人不逊,就是盛气凌人,态度傲慢,看不起人。过分节俭就会使人固陋,使人鄙陋,这样会被人看不起。

这两种其实都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但是如果必须在这其中选择其一的话,那么我宁愿选择俭而不选择奢,因为我不想不逊,哪怕鄙陋一点也没有关系。

这里面我们讲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相信大家在听了以后,都会对奢侈与节俭有自己的看法。节俭是一种美德,不要过分。但更不能过分的就是奢侈,因为奢侈是要命的。

简单的总结了一下上一章,那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还是孔子说,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大家还记得不,在我们刚开始学第一篇的时候就是《学而篇》,里面第一章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的是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然有学问,但是没有发展的机会,即便这样依然能够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很难。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坦荡荡”,做好自己,求诸己。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上。我们昨天说的包公,就是这样的人。

那小人长戚戚,为什么长戚戚呢?就是因为小人求诸人!他把自己的快乐,幸福都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心里面老是装着事情,老是蹩着,不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社会不公,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患得患失。不是怪社会,就是怪自己,不是恨别人,就是恨自己。

“长戚戚”也是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

所以这两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以作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大家想一想,长戚戚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呢?

我们应该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记下来,当自己忧愁困苦的时候,念叨两句,你心胸就开阔了。

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竞争的无比的激烈。人就容易焦虑,就容易心不安,心不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实也是说的是焦虑问题,安心问题和定心问题。

君子做事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有三点,大家可以好好的去对照一下。

第一,是循礼而行。就是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做该做的事,做合理的事,不做非分的事,你就心安!当做的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不是该做的事的时候,比如说偷、抢、非分之想,这样的时候心就不安!

第二个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什么是素位而行?就是你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我们以前一直讲过,在其位谋其政,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做你这个位置上该做的事情,这是岗位职责。你不管你学习还是干什么也罢,你首先要把工作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你把这份工作做好了,能胜任了,上面对得起领导的交代,下面的对得起员工的期盼,能够处好各种关系,你才有更好的上升的机会。

假设如果说我们连这个事都处理不好,又如何能够更进一步呢?

第三个也就是刚才讲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君子。

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所有的一切源头都在于,君子凡事先去反观自己,我做的怎么样?我做的到不到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身上没有原因了,再分析客观原因,然后能去改变的,我就想办法,如果说我做不了,就是我的力量不及,也没关系!我做我该做的了,我不遗憾也不后悔。

不是说我非得要别人怎么样,因为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情,我说了不算。我说了算的事,我能做我该做的事情。

王阳明说“我心光明”,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实分明。

凡是圣人他都是高境界的,关注点在我,不在人。

西方近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学家,我们热爱学习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德鲁克。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我受他的一句话影响很深,叫不求不给!其实这句话是德鲁克说的吗?不是,也是孔子说的,但是从他那里说出来,格外有韵味,因为即便是这些现代的管理学家,很多东西也都是脱胎于我们论语,我们中华的古典文化。

“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这句话高不高级啊?就是我们老是操心明天怎么办太多,但是没有把今天的事干好,我们只有把今天的事干好,我们才有资格去操心明天。

如果我们心中有私、太多欲望,驰骋竞争于名利,耿耿于怀,计较得失,总是在焦虑、忧惧,老是担心今天这事以后怕不行,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啊?要去找。

这样的话你怎么能不忧愁呢?怎么能不焦虑呢?怎么能不彷徨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小人了,因为小人和君子是我们自己求来的,也是有表现的。你的表现是君子,你就是君子;你的表现处处像小人,当然就是小人了。

刚才我们说了半天,就是安不安心的问题,那怎么安心呢?给大家讲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

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听过,如果没听过的,这次听一听,应该会很受教益。

禅宗在中国初祖是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的达摩。二祖慧可去找达摩祖师,多次来找,达摩就不大搭理他,后来没办法了,就问:你找我做甚?

慧可说,我心不安。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觅心而不可得,找不到自己的心在哪。就在那一刻,他一下子顿悟了,安心了。

这个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人听不懂,怎么叫你拿心拿不出来,然后就顿悟了呢?

我也体会不是特别深,但是我知道,就是当我们说心不安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心老是在外面漂浮着,想这个、想那个、想太多了,唯独没有想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

当我们明白这个事儿的时候,把心放回肚子里去,关注点在自己身上,因为心就在自己身上,我们不再向外求的时候,其实心也就安了,安本位了。

说了半天不还是我们儒家讲的,君子求诸己嘛!

关于怎么心安,我记得以前也多次讲过,最好的办法就是南怀瑾老师说的,《大学》里讲过的: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

知,要觉知,要知道。止,就是目标,你到达的地点是什么?志有定向,定下来了,知道要去哪里了,你才能静心准备。这样做的时候你心才能安,心安了你才能够从容的思考,这样思考你才会全面周到,你才能够真正的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够真正有所得。

如果第一步我们都做不好的话,那么你是很难有所得的。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心烦气乱的时候,当我们怒发冲冠的时候,当我们情绪处于一种非常不好的时候,你能够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吗?

做不到客观,做不到公正,你能够有真正的收获吗?太难了,太悬了!

说到这里,大家记住,我们一定要有志向,要有使命感,这样是谈道安心的根本。

君子为使命驱使,小人为功名驱动。如果说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利他的使命,那么我们做事就不会纠结于眼前的小事,一会儿这不行了,一会儿那不好了,因为我们志不在此,这些小东西它就吸引不了我了。

而没有目标,只是为了功名,只是为了想多得一点好处,只是为了想获得一点点小名声,就会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蝇营狗苟,斤斤计较,不就是长戚戚吗?

所以儒家一直强调,我们不为外物所移,不要跟别人攀比,不要一看到别人在风口上,别人好啦,我就纠结,我怎么没赶上呢!我怎么错过了呢?就开始焦虑不安,就琢磨着我怎么能够快一点,我怎么能够像他那样,我是不是该换任务啊?该换跑道啊!这样的话是不是能够更快成功一点啊。

结果老是想做不寻常的事儿,却不懂得,不寻常的事它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千万记住,不攀比是安心坦荡的另一剂良药。

攀比必生嫉妒,嫉妒是罪恶的根源。攀比必走歪路,因为你的思维会被你的攀比对象带走,不能聚焦于自己的目标。

攀比是可怜可笑的,为什么说可怜可笑呢?因为你也没有跟比尔盖茨比!都是自己画个圈,画个范围,跟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这不是逗自己玩儿吗?

攀比永无止境,比完这个比那个,永远比不到世界第一,一辈子都在纠结,都在嫉妒。

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使命,我心光明,一切自足,坦荡荡。

日本有一个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讲的利他,就是一心在使命上,就不会去纠结自己了,无我一身轻,使命带来无我。证悟到无我,知行合一,就真解放了,我心光明,君子坦荡荡。

对于未来我们也不要过于忧虑,未来是不可知的。可知的是什么呢?就是做好今天,未来可期,今日果昨日因,明日果今日因。我们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能做到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坦荡荡了,坦荡荡就不会长戚戚,那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好了,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讲这一篇的最后一章。这一章是讲孔子的容貌,气质,脾气,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通过这几个词,大家也可以好好对照自己,我与孔圣人有哪些差距?

原文就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在这里相约!

你可能感兴趣的:(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