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上意、入上眼、事上悦、得上宠。——闲读《随园诗话》(42)

【原书卷六·六八】

乾隆丙辰莪村为太常寺卿。余鸿词报罢后,袖诗走谒。公奇赏之。次日,即托其西席佩莲道意,欲以从女见妻。余以聘定辞,公为惋惜。至今感不能忘,垂五十年矣。甲辰端州,见公《赠关庙瑞公上人》一律云:“何因来古寺?冷落二年羁。性拙宜僧朴,身危仗佛慈。险夷无定象,梦幻有醒时。一笑成今别,前途最汝思。”纸尾注云:“甲子冬,缘事来肇庆,羁栖二年。今丙寅夏,将之任山左,赋诗留别。”盖公任广西方伯时,待到此所作;后巡抚江西,三仕三已,以官寿终。名绥祖,扬州人。

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时年袁枚20岁,被荐博学鸿词科。

唐绥祖,(1686年—1754年),字孺怀,号莪村,江苏省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历任河南封邱、虞城县知县,归德府知府,山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太常寺少卿,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山东巡抚,江西巡抚,湖北巡抚,湖广总督,太常寺卿等职。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湖广总督。

太常寺,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

朱佩莲,浙江海盐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典试陕西乡试,后在衡阳任过官职。

甲辰,指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端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肇庆府,下辖端州郡。1988年,以原肇庆市(县级)为基础设立肇庆市端州区(县级)。

甲子,指乾隆九年,1744年。

羁栖,亦作“羇栖”。意思是淹留他乡。金·元好问《得侄抟信》诗之一:“隔阔家仍远,羁栖食更艰。

丙寅,指乾隆十一年,1746年。

山左,即山东。

鞫,意思是审问犯人:鞫讯。

三仕三已,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心胸开阔,对做官和罢官都不在乎。出自《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官寿,汉语词汇,官爵寿数。出自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陈靖附婢子语》:“陈靖为吏部员外郎,晓三命,自言官高寿长。一旦卒,附婢子语:平生最厚薛向。向往见之,婢子冠带而出,语言动作,真靖也。向问:‘吏部生平自知命,何乃至此?’答云:‘某甚有官寿,皆如术数,但以不葬父母,乃被尅折。’”

【闲言碎语】

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所谓“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开元年间始设博学宏词科,以考拔能文之士。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圣谕:“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全国共推荐一百四十三人。次年三月考试。录取五十人。雍正末年,下诏举行博学宏词科。令各省督抚推荐,但未及举行考试,雍正驾崩。乾隆元年(1736年)才在京考试。因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各省推荐二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次年又取四人。从推荐人的资格限制,到推荐及录取人数来看,能够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很不容易,能够被录取更是凤毛麟角。

袁枚20岁时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虽然没有考取,但已经名动京城。因为能够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已经说明你才华超人,何况袁枚当时年仅20岁,是该次考生中年龄最小的,绝对是少年才俊,引人注目。时任太常寺卿唐绥祖有意将堂侄女嫁给袁枚也是正常的。由于袁枚早已定亲,只能婉拒,但心中还是很感激的。

唐绥祖,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又几落几起,最后结局不错,官高寿长,得以善终。为啥感慨其结局不错呢,因为其官场生涯刚起步时,就惹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风波。

不少人都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一段秀才罢考的大戏。由于河南总督田文镜严格执行雍正皇帝的“秀才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秀才们认为这样做有损读书人的脸面,抬着孔子的牌位当街游行,拒绝参加乡试,想为天下读书人挽回面子,保住他们原有的特权。这是真的吗?是的,史上确有此事。惹出这场风波的就是唐绥祖。时任河南封丘知县。

所谓秀才“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要求绅士、秀才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承担差役和税,不能有特权。这条诏令是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发布的。罢考之所以会在封丘发生,与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的封丘汛情有关。当时封丘正好遇到伏汛,使得修筑黄河北岸大堤的工程非常紧张。唐绥祖为尽快完成工程,下令增加修大堤的人力,这也就意味着秀才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堤。由于月底有岁试,秀才们认为是知县唐绥祖故意整他们,于是在一个叫王逊的秀才带领下,来到河南巡抚衙门抗议。声称知县唐绥祖自作主张,肆意增加工程人力,故意整治他们读书人。如不改正,就要罢考。河南巡抚石文焯知悉后,对此未作理会。不料,王逊等人真的罢考了。五月底,学政张廷璐主持岁试,原本有一百三十多人参加考试的封丘县,竟然只有23名秀才参加,导致无法组织考试。而院试的时候,王逊他们就更加嚣张了。堵在考场外面,用武力阻止其他考生进考场。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个叫范瑚的武秀才,竟然把参加这次院试的童生花名册抢走了。院试自然也无法照常举行。

封丘秀才组织罢考,而且用暴力阻止其他考生参考,让河南的官员大为震惊。一边采取紧急措施,抓捕领头闹事者,一边紧急向雍正皇帝报告。接到罢考消息之后,雍正皇帝立即指示,要坚决刹住读书人用罢考来对抗朝廷政策的歪风。并马上派出钦差大臣赶赴河南,对涉案人员进行审理。不久,审理结果上报朝廷。雍正皇帝谕示,王逊等人以暴力罢考,必须从重判决。最终判处王逊、范瑚斩立决。但引起事端的封丘知县唐绥祖并未因此受到牵连,相反,因为强力贯彻“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而被雍正皇帝青睐,成为官场瞩目人物,仕途时升时贬,最终得以官寿。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作为基层干部的知县,能够被皇帝注意到的机会是极少的。前文(《闲读<随园诗话>(40)》)说的长洲知县郑时庆,这次说的封丘知县唐绥祖,都是因为辖区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而进入皇帝视线的。由于他们能够准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采取坚强有力的管控措施,虽然一时出现问题,但也展示出自己的危机处置能力,给皇帝留下良好印象,为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基础。知上意、入上眼、事上悦、得上宠。在封建社会,只要把这“四上”做到了,高官厚禄指日可得。当今社会,亦有借鉴意义。不过,“险夷无定象,梦幻有醒时。”唐绥祖的这句诗,也是道出了封建官场之险恶。搏高位者,当一并牢记,必大有裨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上意、入上眼、事上悦、得上宠。——闲读《随园诗话》(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