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隐形贫困人口的困境

物质无法满足欲望,不断有更新更好的产品,不断有商家“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为什么我们不断买买买?因为商家不断鼓吹消费主义,他们利用各种肮脏的手段让商品的折旧率加快,同时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造购物的“必要性”。

消费主义的三大元凶:

  1. 计划报废:通过各种隐秘手段降低商品使用率和使用时间。
  2. 利用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创造医学不存在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3. 从小开始灌输即时消费和即时奖励的意识。

关于美容产业产品的知识:
产品作用和价格及广告无太大关联,需要关注产品成分和科学证据。

1. 计划报废

生产力不断上升而消费能力有限,若按过往的购物理念,购买高质耐用产品,市场很容易饱和。商家为了促进消费和提高利润,做了很多肮脏的手段,让商品的折旧率加快。

  1. 垄断集团减少产品的使用时间:
    a. 20世纪灯泡厂商将灯泡的使用时间从2500小时降低到一千小时;
    b. 苹果的降频门及各种自制的硬件配件,限制了修理和更换损坏的元件;
    c. “智能”营造不可用幻觉:墨盒里增加计数的智能芯片,计数达到时,即使还有墨粉,但打印机提醒墨盒已用完,把计数器清零后还能继续打印三次!

  2. 市场已饱和时,改变消费者的心理:
    a. 有序制造不满,不断鼓吹时尚和潮流。车型虽颜色不一样,但从机械角度看车硬件无更改,消费者仅为了时尚购买(炫耀性消费)。
    b. 放松贷款,鼓吹消费者去追求自己的欲望,以后再还债。
    c. 鼓励一次性消费,AutoCAD使产品外形设计和制造周期大大缩短,同样的产品外形却不同。这些产品使用价值相同,但外形却已被淘汰下架。
    d. 价格歧视: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区域进行区别定价,大数据杀熟。
    e. 以旧换新,改变对大件贵价家具的消费心态。从考虑高质耐用改为潮流。
    f. 不断升级的一次性电子产品。第一是硬件系统升级内容减小而注重外观。第二是内置软硬件淘汰,无法升级维护或无法修理。第三是制作工艺越来越薄,甚至用胶水黏结,无法维修。

2. 恐惧死亡

让人们真正花钱消费的,不是渴望,而是对死亡的恐惧。商家告诉消费者一个他们不知道的可怕故事,最后再丢一个解决方法,制造恐惧营销。

恐惧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商家利用与死亡相关的联想进行营销。第一种是对死亡的直面联想;第二种是健康;第三种是延缓衰老,获得更长的寿命。

  1. 与死亡相关的联想
    a. 汽车的安全性。其实suv的翻车率比普通车型高两倍,但商家因卖不出suv而营造一种它比较比较“安全”的假象。
    b. 各种各样的防身产品,从组门锁、监视器,到各种各样的喷雾和报警器。
    c. 保险公司鼓吹的商业保险,大病保险等等。

  2. 健康
    a. 营销出来的“慢性病”,药品商售卖各种保健品,健脑产品,维生素等等进行“预防”,让健康人也成为消费者,提高销售额。
    b. 公共卫生的假象,商家营销抗菌的噱头,售价更高然而效果跟普通产品一样。
    c. 给食物贴上额外的保护贴和各种健康标签,欺骗性营销。

  3. 对衰老的恐惧
    几乎所有延缓衰老的产品都是无法得到科学验证的。
    a. 各种不正规的美容产品,“延缓”衰老。
    b. 各种对抗老龄化的治疗方法,荷尔蒙疗法等等。其实这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疾病。

3. 从小开始灌输即时消费和即时奖励的意识

  1. 利用儿童即时满足(缺少自律)的特性。儿童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因为专家发现儿童会影响家庭的决策,所以会在动画片中会插播各种广告。(变形金刚是先有玩具,然后再设计动画的,动画其实是大型广告片...)

  2. 授权市场,IP市场。开发大IP的各种周边和合作产品,例如迪士尼乐园,麦当劳的各种新款合作,星球大战/漫威的各种周边,明星周边

3.将成人和儿童的市场混在一起,鼓吹成年人放纵童心。例如动漫展,游戏市场;在各种营销中加入游戏,在游戏中又投放/植入广告。成年人不仅在游戏中消费,更是在游戏授权的周边生态圈消费。

  1. 游戏的影响:
    a. 挑战-->奖励-->多巴胺 的高速闭环强化路径,越玩越刺激,越刺激越想继续玩。
    b. 同侪压力:每个人都在玩,个人希望“合群”的压力;排名与排行,竞争压力。
    c. 各种产品中植入游戏,降低消费者警惕性,增加营销收入。

  2. 信用卡和网购,移动支付,鼓励冲动消费和即时消费。消费步骤越简单,越容易冲动消费。信用卡使得人们认为可以提前享受和提前消费,实际上是要还钱的。

4. 美容的真相

产品作用和价格及广告无太大关联,需要关注产品成分和科学证据。

4.1 一些有用的产品:

  1. 防晒霜,太阳是皮肤衰老和皱纹的主要影响因素。

  2. 防皱纹的是维生素A的产品,可以先涂0.01%的产品,适应后增加到0.3%,0.5%,最后用1%的产品。

  3. 吸引力和魅力的因素,思想跟性格会改变吸引力。真实的线下交流中,除样貌外,人们会把思想和性格加入整体评价,形成光环效应。一般来说,别人打分大于自己的打分,因为个人会将注意力放在瑕疵上,而不是整体。

  4. 大腿上的橘皮组织(脂肪团),是正常现象不是病,最有用的是用刷子去刷它,脂肪再分配会显得皮肤比较光滑。(并不知道有毛线用处)

4.2一些看似很高档的,实际上没有用的产品:

  1. 保湿霜,最重要是保湿剂成分Glycerin,但不能改变皮肤的健康状况,且保湿型是暂时的。

  2. 化妆品不是贵的就是好的,要看效果,两者比较选便宜的,因为成分几乎一样。

  3. 很多美容产品没有科学根据,它们卖的不是美,而仅是对美的假想(dreams)。 PS: 商家挑选美人代言,而不是用了产品会变美,利用人类错误的归因心理。

  4. 为什么外形高档的产品比较受欢迎?因为自我差异论,产品高档会激发购买者的低自尊,激发对理想化的自我的想象。(就是另一种恐惧)

  5. 化妆与否都是个人选择,希望大家争取不化妆的权力。男女都是。

5. 解决方法

能买能不买,都不买。购物需要理性思考,用投资的思维去花钱,而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消费。


参考资料:
BBC 纪录片
《美容的真相》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2018.5.1

2018.7.29 反过来包装一下就是营销经典了!(又无奈又荒诞..)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费主义与隐形贫困人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