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梅 ||说说“阿伦森效应” 2018-11-27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人新搬的房子外面常有年轻人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大喊大叫,老人实在受不了,便与这些年轻人约定: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几天后,老人便以“没有收到养老金”为由,每天只给这些年轻人每人五角钱。又过了几天,老人又以“通货膨胀使他不得不重新计划开支”为由,每天只给这些年轻人每人一毛钱。结果,年轻人们以不为“区区一毛钱在此浪费时间”为由离开了,老人才重新有了安静日子。

正面难攻之下,老人采用“奖励递减法”,起到了奇妙的效果,这一智慧其实就暗合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就是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此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之所以会有“阿伦森效应”,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次小挫折一般人能比较平静承受;但继续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一般人就难以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实际上,“阿伦森效应”在工作生活中很常见。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刚毕业到单位时,表现很是积极,每天提前到办公室打水扫地,领导布置的任务虽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做助理班主任也是尽职尽责,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众人也将这些看成是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但后来遇到一次挫折后,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甚至安排他的工作也是能托就托,或干脆敷衍了事。这种由勤到不勤的转变,对大家来说,同样会产生“褒奖递减”作用,因而对其表露出不满。这又进一步加剧他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懒散,进而大家对他就更没有好印象了。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对人的期待都是不断提高的,像他这种高开始、低结束的情况最令人失望。

单位上还有一类人,责任心重却脸皮薄,领导安排他什么活,他全接住全干了,然后,任务就会源源不断地来,压在他的身上肩上,直至他受不了。待到某一日,他因身体或其它原因而不能应承下来,对方就不高兴了,会认为他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平时不怎么干活、一直不接手的人,待到某日突然接手一个,他人就会高兴的要命,将其看作是他终于给了自己面子,因而这类人反而可能获得他人好评。

因而,阿伦森效应隐含了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它提示我们,要善用褒贬,先贬后褒为上策。

对当事人来说,善用阿伦森效应就要做到:一是防患于未然。平时培养心理素质,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二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表现不当而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朝不好方向逆转,多以平常心来面对周围褒贬,避免受它影响而形成错误态度。

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印象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如对方发生问题,要先给予批评和否定,使其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妥,再给予足够肯定和鼓励,会使对方从挫折中走出来,深怀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奋起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吕秀梅 ||说说“阿伦森效应” 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