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课前王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了苏轼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词中的名句,并引导学生朗读。

王老师选择了三首诗:《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谈谈月亮和人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对待自己的悲欢离合像对待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豁达。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引导学生理解“肠断”,并把这种感情带进词句,再去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读出感情了。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引导学生理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象征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优雅、纯净。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词句。

此时,引出了苏轼的又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承天寺夜游》。

王老师善于引导、课堂思路清晰,抓住“起承转合” 来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内容,走进文本。

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老师设计问题不多,具有启发性,如问“什么样的人是闲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反复让孩子们去找有关的句子去读。教师点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调查孩子们为什么记得这一天?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去回答,以突出“闲人”二字。“月亮在那一天到过千家万户,到过做官人的家、商人的家,也到过普通百姓的家……但是,苏轼记得,大家读出苏轼记得的话”,读了之后思考,“为什么会欣然起行?”

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抓住“入”字,可以看出月亮是自己的知己,启发孩子们回答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夜……”,再让孩子们读出这种欣然的感觉。再拓展到苏轼在人间也有自己的知己,同样让孩子们去读,抓住“亦、相与、寻”字来体会这种感情。

当孩子们回答出来之后,让孩子们读出“天上知己是月亮、人间知己是怀民”的感情,再饱含感情来读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月色之景。

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在中庭看到了什么景色”?孩子读出后,王老师反复追问“没有月光呀!没有月光!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读出后,教师引导孩子圈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那才是自己看到的”,再让孩子们读自己看到的景色,引导孩子想象眼前出现的景色,再带感情去读。

“看到的不是月光,但就是月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孩子回答“澄澈、如、盖”,恍然大悟作者是用积水来形容月色,再让孩子们去读。

“如果,我把月色直接加上去,好不好,互相讨论”,学生回答为什么不能这样说,“直白的反义词是什么?”“月色要不要加?苏轼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加更含蓄”。

再让孩子们去读月色美景,思考“面对这样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你没有看到过那晚的月色?”采访孩子们。

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没有闲人,哪来的风景?我要把它记下来”,王老师进行整篇课文的配乐朗诵,再次让孩子们走进美妙的诗歌意境。

此时,引导孩子们看注释中的时代背景,看苏轼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教师播放视频“乌台诗案”,走进苏轼坎坷不平的人生,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文本。

图片发自App

提问:“诗人遭遇不平,但是你从月色中能看出来吗?你能联系乌台诗案给苏轼说说心里话吗”?

最后,水到渠成地让孩子们理解并总结了本课中心--苏轼的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豁达乐观。

总之,王老师古文功底深厚,指导层层深入、善于设计问题,让孩子们去品读、跳读和听配乐朗读等形式,还有最后必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感悟,去品味作者感情,不急不躁、静待花开,不用自己的理解和标准化的答案来代替孩子们的独特感受,特别善于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讲解深入浅出,富有语文味。

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