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北京

杂忆北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4----05年,我在北京度过了一整个春夏秋冬。北京的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在海淀区,我在北外,旁边是北理工,出了后门是中央民族大学,再往前走就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人大只有一站路的距离,北大和清华远点,大概要坐二三十分钟公交车,在偌大的北京,已经算是很近了。国家图书馆也很近,我们经常走路去看书。

到的时候刚入秋,那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午饭后的时光,空气中飘荡着萨克斯曲,我走在学校后门一条很长很窄的巷子里,落叶铺了满满一层,踩在上面能听到枯叶断裂的声音。我是个一到秋天就莫名惆怅的人,所以在那年最美的北京,感受到的不是秋日的美,而是难言的落寞。

教我们口语的是一位刚从人大硕士毕业的青年才俊,喜欢赛事点评,经常在CCTV5客串一把。他一反常规不对着课本练习各种生活对话,而是抛一个话题让我们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做课前准备,然后到课堂上组成两队辨论,他在旁边修正,或者在我们无法继续时参予进来联接。虽然以我的英语能力作这样的辨论颇有些难度,却仍然每次都兴致勃勃地准备到凌晨一两点,那是一个困难也享受的过程。可惜的是没上几次课,班里几位善于引导舆论风向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我们的水平,便联合大家签名要求系里换老师。风声刚起我就表示喜欢老师的课,不会参予签名,可最后全班都签了只剩我一个的时候,班长找我说做为班上一份子,我应该个人服从集体。结果,我捍卫了自己的权利,违抗了集体的意志,本来跟我关系还不错的班长从此再不搭理我。好吧,如果友情是以“无我”做为前提的,这样的友情不要也罢。老师后来没换,但讲课方式换了,老老实实回归课本,唱(si)念(ji)坐(ying)打(bei)。

杂忆北京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大有一个大概全北京都很出名的英语角,每周一次,每次都能有一两千人参加,熙熙攘攘恍若集市。开始时是大家结伴而去,然后人数慢慢减少,到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每周末我骑着找同学借来的二手自行车咣当咣当去,一般九点半左右再咣当咣当往回骑,十点前到宿舍。有一次聊的过于尽兴忘了时间,待回过神来才发觉广场上的人已所剩无几,赶紧打道回府。大风裹着残雪从身边呼呼刮过,不是冷,是害怕,一个人深夜停留在空旷街头的害怕。要命的是有一段路大概是路灯坏了,漆黑一片,平日里轻松走过的路段那一刻那样漫长。终于看到学校路口的红绿灯时,竟然觉得它散发出了温情脉脉的光,顿时有无限温暖。中途退出的小伙伴们称赞我去英语角的坚持,其实促使我一次次去英语角的不是坚持,是热爱。我喜欢用思考和交流的方式学英语,很抗拒咬牙切齿的坚持(大概这是我英语一直学不好的原因)。


杂忆北京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秋天的美我并无多少体会, 北京的春天倒是惊艳了我。原来早起只是背背单词课文,春天到来时,也许是被枝头的新芽召唤,我开始绕着校园跑步。初春的风吹在脸上仍然有些寒意,后背却已潮热,阿拉伯文学院门口那几簇迎春花一天天嫩黄娇艳起来,我每天经过时都会跟它们打打招呼。我跑着,使劲呼吸着早上新鲜清洌的空气,抬眼看着远处天空的几片朝霞,心情会莫名地舒畅。整个春天,天空大多数时间是湛蓝湛蓝的,并没有传说中的沙尘暴,风儿变暖,草儿变绿,各种花儿也次第开放,一派茑歌燕舞。我好象第一次在生活中,而不是从书本中看到了美好的春天。

第一次去北京是93年初,春节还没过,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一个叫做“正阳楼”的饭店,第一次吃了北京烤鸭。我强忍口水看着师傅手起刀落,把一片片金黄的鸭肉漂漂亮亮地摆在盘里后,迫不及待夹了一片放到嘴里,咦?没有味道啊! 我爸看着我错愕的表情边笑边拿起一张荷叶饼铺在小瓷碟上,抹上甜面酱,再放几丝京葱,几丝黄瓜,最后搁上一片肥瘦相间的鸭肉卷起递给我。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从此成了最爱。那是时至今日,唯一让我在第一次吃到时就认为名至实归的食物。饭后我爸去了趟洗手间,悄悄跟我说那里有好玩的让我去看看。那台小小的机器不用按任何按钮,只需把手伸过去就会自动出风,神奇极了。没错,那是一台今天随处可见的烘手机,在二十多年前却极为稀罕。我跟小美说起时,小姑娘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表示不能理解我竟然会觉得那个玩意儿有趣。唉,代沟!

一直有去香山看红叶的情结,它源于小学时的一篇课文,经过多年的想象与累积后,早已超越了课文本身而变成一种非去不可的浪漫情怀。终于,99年11月的一个周五,上完课后直接从教室出发坐了一晚上火车北上,买的硬座,是真正的坐火车。那是第二次去北京,我独自一人。香山的树是红树,叶子远没有枫叶漂亮,那时也基本没红,我却一点儿也不遗憾,叶子好不好看对我来说早已不重要,重要的这是一趟自我实现的旅程,我完成了那个多年来心心念念的愿望。也第一次去了北大,未名湖,三角地,置身其中,那种泪水夺眶而出的百感交集牵引着我后来又多次前往。清华我只在05年去过一次,校园极大也极整洁,几乎每条道儿都横平竖直,象极了四平八稳的北京城,而且竟然有自己的校内公交车。我打听荷塘的时候,一个大二学生热情地一路讲解把我带到了目的地。如果校园也有性别的话,北大就是一个缱绻灵秀的温婉女子,而清华则是玉树临风的俊朗小生,他们美的各得其所。

北京的雾霾和拥堵历来遭人诟病,可仍挡不住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奔向她的怀抱。每个城市都有她的气质,北京的开阔,多元,以及一点点的霸气和痞气让我如此迷恋。离开时又是一年秋,象来时一样惆怅,又加了深深的不舍,但我能留住些什么呢,只有那张国图的借阅卡保存至今。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