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让我们知道,电影,有的时候可以改变政治,改变历史。
但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像《熔炉》一样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可以改变什么。
而且,关于电影,还有最荒谬的一件事就是:
总有人喜欢拿一两部特殊的电影来表明自己的站队和立场,你都没有问过电影,人家愿意当你手中的那杆枪吗?
就比如,一个影评人们非常乐意的话题:女权主义。
电影的主角是女性、她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举动、她强势、她自由……这就是女权主义的象征了吗?
只想说,你们真的是太能过于解读了。
《她》
Elle
米歇尔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板,标准的女强人。
看似风光的背后却也有着各种不忍提起的伤痛:与丈夫离异,现在单身和一只猫相伴;
儿子事业爱情双失败,与自己的关系也不融洽;
公司里下属基本全是男性,身为老板却得不到尊重,被顶撞、被恶搞……
自己的母亲一把年纪了却迷恋小猛男,还想订婚再嫁;
自己的父亲是当年名震全国的连环杀人犯,多年来她常受媒体报道之苦;
更严重的是,她在几天前被蒙面男子入室强暴,没有报警,她准备了防狼喷雾和斧子想自己解决。
其实电影并没有落入俗套,把米歇尔塑造成一个积极向上、坚强独立、完美无缺的女性形象。
相反,她的种种所作所为,也正如别人眼中的样子一样:一个变态的女神经。
和闺蜜老公偷情、拿望远镜意淫隔壁邻居、得知前夫有新女友还详细调查后上门示威。
这样的米歇尔是女权主义的代表,是女权主义的胜利吗?
如果你们非要认为是,那也只能是一部分女性的胜利。普通女性或者是所谓的“低端”女性能像米歇尔那样胜利吗?
其实在菌叔看来,一些电影没必要非解读出一个所以然来,不管它是想表达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如果简单的一部电影就可以扛起女性主义的大旗,那那些潜规则、红沙发们还会存在100多年吗?
米歇尔面对生活中这些鸡毛蒜皮,甚至飞来横祸,她的确没有像小女人那样哭唧唧,没有找警察叔叔帮忙。
她只是竖起了自己的刺,做好了自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的姿态。
其实想一想吧,就像一开始她被强暴后,洗澡时身体上的血在浴缸中慢慢漂起,她面无表情又满不在意地把那团红色的泡沫捧起了又打散。
人不都是这样,受伤后只能舔舔伤口,再告诉自己一句:我还能活。
不然还能怎样?
顶着父亲是臭名昭著的杀人凶手之名,从小到大,米歇尔早就对生活扔给她的一切习惯了。
就像她的母亲,尽管生活中还是会有人向她扔披萨,但她依然我行我素,饿了吃渴了喝,空虚了就找小猛男。
活到这份儿上,可以说很坦然了。
电影的导演保罗·范霍文,被人指责过是直男癌,也被人说过是女权主义者。
但菌叔还是不愿意相信这部《Elle》是一部隐喻的女权主义作品。
面对儿子生活一团糟的无奈,面对依然存在的对前夫的爱,甚至面对心里对父亲的一直不原谅。
到最后,她收起了自己竖起的刺,向闺蜜坦白,和邻居say goodbye,对母亲和父亲她也终于坦然对待。
从电影开始就弥漫了攻击味道的女主,到最后终于柔软了下来,她教导儿子终于得到成长,和闺蜜也重归于好。
这个时候,电影已无关三观。只要最后一个镜头打动了你,那它就是好的。
这时候你还认为《Elle》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吗?
反正我认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