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差异感-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9)

一张白纸上,如果有一个黑点,就会非常容易被人注意到。这个时候,黑点就是前景,而整个白纸成了背景。人们常常会聚焦在前景上,而忽略背景。在社会活动中也是这样,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差异化的点会迅速成为前景,其他的点都被忽略掉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些点(例如吵架了、或者某个显著的优点、优雅的一颦一笑)会被放大,其他的点则成为背景,不被人们所注意。

在互联网产品中,同样有类似的现象。类似淘宝这样的网站,大量的商品形成了背景,大量的噪音,只有少数商品会以各种方式被注意到。在应用商店里,数百万应用之间,同样只有少数应用能够被发现。而这些产品,除了平台本身所给予的流量曝光资源(如推荐、榜单等)之外,本身就有一些特质,决定了产品能容易吸引用户的眼球。

产品本身的差异化是产品所必需的,但是在此之外,感观层面的差异感也非常重要。用户需要能够感知到的差异,在感觉上调动用户的好新奇和注意力。

在应用商店里,图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标,往往能够吸引用户执行下一步的动作,例如查看更详细的信息,或者直接开始下载安装。每一层的信息展现都包含了一层漏斗,只有一部分用户能够进入到下一个层级去。例如在一个应用列表里,用户不会一个个都点击进去,而只会进入某个更吸引注意力、或者说经过判断可能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详情中,用户的行为流被逐步过滤和分散了。这时候,增强图标的差异性,通过颜色、图形、效果让图标显著的突出出来,就很有必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标本身给了用户暗示,精致的图标、让用户印象深刻的图标,都会吸引用户进一步探索,或者让用户对品牌有更好的认知。

应用的截图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朋友给我看他们的截图,我先请他想想,从信息传递的角度,上面的信息是不是传递出了足够的差异性,让用户有区分度。然后,从视觉的角度,请他在众多竞争产品中找出自己的产品来,这时发现一眼看上去,根本无法区分出来,所有这一类产品的截图介绍仿佛都是一个样子。

想象一下,无论是图标还是截图,不就正对应现实当中门店的招牌么?如果要增加用户在千篇一律的招牌中找到店面的概率,就要根据品类和周围的环境,做出差异化来,图标和截图也是类似。采用和同类产品有区分度的颜色,特征明显的图形,看起来很精致的效果,甚至是取巧的构图,都可以达成类似的目的。例如,Apple 的 App Store 里,搜索结果可以显示两张截图,一些产品就利用这一点,将一张完整的大图片,切分成两张图片作为截图,这样用户在搜索结果中,看到的就是一个相对其他产品更有冲击力的界面截图。类似的策略还有很多,关键在于从周围的事物、竞争产品中跳跃出来。

在现实世界中,商家会非常注意在感观层面上传递出差异感。各个品牌的 VI(视觉识别),各种宣传内容都希望不断强化差异,塑造自己在用户心中的识别度。信息产品同样如此,界面的视觉、主色调的使用、配图的风格、交互方式、主体的交互架构,一方面要准确传递信息,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通过差异来拨动用户的心弦。当然,这样的差异感应该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塑造,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网易云音乐这样的产品,本质上的差异化(或者说竞争力)是更全的曲库、更好的音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推荐算法,但是在感观层面上,用户在第一次使用时,播放界面转动的唱片,同样会给用户不一样的心理暗示,在早期能够让用户有意愿更进一步的体验和尝试。(顺便说,举到的这些例子,都是在当时的时间点和竞争环境下,尽管今天很多情况都已经变化,原本有创意的事物可能已经变的非常普遍,然而我们在探究背后的原理时,仍然到代入到当时的环境下。)

差异感能够为产品带来额外的红利,以更低的成本获取用户流量(关于红利和流量,我们将在「杠杆」一章中详细讨论)。媒体会因为产品本身所能被用户感知的差异化,对你的产品做出更多的报道,因为媒体吸引用户的眼球,本身就需要各种有差异的内容。如果产品能够为媒体提供子弹,双方的需求就可以匹配起来,获得低成本的推广资源。

和产品相关的 KOL(例如明星、网红等),同样有可能因为产品在某些细分点上的差异感,而自发的传播产品,特别是在产品中的差异点能够增强 KOL 自身的差异感时。例如很多能够产生有趣内容的工具和社交产品,能够表现自身创造力和特点的产品等,都容易引起 KOL 的互动,因为这些内容同样能够让 KOL 在他们的受众中表现出有趣和有差异的一面(这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甚至不需要刻意)。人们需要识别度,而识别度可以通过差异感来体现,还可以让渡、转移和增强。如果产品能够让别人具有差异感,就有了传播的着力点。

感观层面的差异感,在产品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产生,例如视觉、交互、文案,或者新的玩法。很多时候当我们抽象出来,产品的功能、包含的信息等可能并没有新的变化,但是却可以通过形式让用户感觉到新鲜。通过有「预谋」的新鲜,产生差异感,最终实现我们希望用户能够感知到的效用。

这是我正在写的系列连载文章,关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我一直希望探索产品背后的本质规律,为做互联网的人们(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运营、管理者等等)找到一个可以共通的思维框架,当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时,能够有共同语言,这会是产品语言或者设计语言。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提的需求可以不是「简单大气国际化」,而是更具体的「界面需要体现出层次,区分优先级」,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运营,也能够为每一个产品和设计决策找到依据。这是战术层面上的战略思考,通过一些具体的点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改进产品、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运营效率甚至推广、传播和变现效率。

专业是一种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差异感-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