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道

以下为转载,作者:张大虎

原文名:自我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在研究动物时,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实验是这样的:把一条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对狗施以难以承受的点击。狗因为躲避不了,于是就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地哀嚎。多次实现之后,当蜂鸣器再次响起时,狗便不再狂奔或者寻找逃避机会了,而只是趴在地上无奈地哀叫。即便在实验的最后,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选择逃跑,而是没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通过这个实验,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先前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便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并因此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也不再选择尝试。

习得性无助很好地结识了包括过去的我在内的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世界给我们的反馈,当一个人获得的大部分反馈都是负面和消极的时,他也更容易变得被动消极,因此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越低,这又会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我不行”的信念。

因此,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想实现自我突破,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们就必须除掉那个限制我们的“罪魁祸首”,也就是我们消极被动的心态。

钝感力

日本作家渡边淳写过一本书叫做《钝感力》(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暂且可以成为小K的白领,在公司里既谈不上优秀,也不算差,属于表现平平的职员,又一次因为一时疏忽,他在工作上出了个差错。更倒霉的是刚好又碰上上司心情不爽,于是小K在众人面前被上司恨恨地责骂了一顿。当时在场的同事都对上司的怒骂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十分同情小K,都觉得刚才那顿臭骂有些太过火了。甚至有人担心说,小K会不会情绪低落,明天不再来上班了。

可是和同事们的预料正好相反,第二天早上,小K和往常一样,按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并且满面笑容地向众人道早安。似乎昨天挨骂的事他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此时此景,使同事们都觉得白白替他担心了一场。

往好处讲,被上司如此劈头盖脸臭骂一顿,小K却毫发无损,依然精神抖擞,他可以算得上内心强大的典型了。但话又说回来了,上司那么严厉的斥责,对小K都毫不起作用,他也真称得上是个“迟钝的家伙”,这也就是渡边淳一先生所认为的钝感力。

与小K相比,另一个白领小N,在同样被上司怒骂了一顿之后,他却不能像小K那样迅速改换心情,回到家之后,仍然没完没了地沉浸在个人的烦恼和思虑之中,不断自责甚至钻牛角尖。第二天,小N也许就不去上班了。接下来,他一直摆脱不了这件事的阴影,一而再,再而三地休息,这样拖延下去的结果,恐怕最后就会辞职。

把顿感的小K和敏感的小N放在一起对比,占绝对优势、值得信赖的还是钝感的一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若是小K的话,他都可以十分顽强地闯过难关,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公司的骨干。可是敏感的小N,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连接不断地遇到挫折,他的朋友们也将渐渐地和疏远起来。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敏感和玻璃心而言,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免遭习得性无助的困扰,因而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两种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eck)在她的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文译本名:看见成长的自己)中,阐述了在人们的成长道路上相互对立的两种思维模式:僵固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僵固型思维者的特点是,他们认为聪明才智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特质,因此他们永远处于一个要“证明自己”而非“发展自己”的心态中。僵固型思维者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为了获得赞扬和认可,他们会努力掩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总是通过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以此维持自信。于此同时,若他们一旦觉得不如他人时,便可能会深深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消极情绪。

成长型思维者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证明自己”,而在于“发展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失败或者负面评价而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总是勇敢、大方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足和不完美,并且把它们看作自我提升的机会。即使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他们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和坚持,不会为了获得鲜花和掌声而有所遮掩,更不会把当前的不足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因为他们相信人的能力是动态发展的,并且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

显而易见,成长型思维很好地突破了个人和周围环境带来的各种限制,可以让我们在不断挑战舒适区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性自我成长。但不幸的是,社会上僵固型思维者的数量远远多于成长型思维者。这一方面可能与人的本能有关,但另一方面,现有的过于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的教育体制和文化氛围毫无疑问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僵固型思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来习得成长性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