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到底有多赚?

蚂蚁私塾本周共读书籍《终身成长》,其中涉及两个关键概念: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给自己贴标签:“这个我没试过,我不行”,“我这人很感性,情绪化,脾气很大”,“我中专毕业,怎么跟你大学生比?”

前段时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伊能静的丈夫秦昊在照看孩子时,任孩子爬来爬去,自己在一边玩手机游戏。当有人质疑他不用心带孩子时,他这样解释:

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事情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做这么多,不是不想分担。比如她比较细致,就做辅食什么的,我比较有力气,就拎东西、干粗活,她对孩子很细心,我个大老爷们就拼命赚钱,一个家分工,也挺好。”

这段话乍一听没毛病,但其中体现的便是典型的“固定思维”。秦昊对于照顾孩子这件事,甘做甩手掌柜,说明他并没有把“亲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愿意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收割优越感。

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的确不一样,但带孩子这事儿是否需要什么特殊才能呢?做辅食,陪孩子,用心就可以学会,直接说自己“能力有限”,其实是一种逃避困难和责任的做法。

拥有固化思维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确定的,而拥有成长思维的人,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曾经在她的书里提到,有一段时间,她丈夫调到外地工作,女儿圆圆才一岁多,她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育儿的重任。

她本是家里老幺,未嫁时极少做家务;嫁过来后,家务又被丈夫承担,所以一直都没有做家务的经验和习惯。这时,她本可以找借口推脱,但她一点一点地学着做,竟也独自带圆圆生活了一年多。

拥有固化思维的秦昊把伊能静逼成了陀螺一般的“超人妈妈”,而拥有成长思维的尹建莉把自己变成了育儿专家。

的确,固化思维的人只对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东西已注定。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对解决困难有兴趣,在四处寻找方法解决困难并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聪明而有能力”。

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聪明是天生的,天赋是注定的,个性是原生家庭给的,从而给自己加许多条框和限制。

事实上,智力、能力,个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得以改变和成长的。

智力 成长

有些人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思维敏捷有灵性,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明智力是可能减退的。

同理,有些人,幼时平平常常,长大了却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变得充满智慧,说明智力在随年龄增长。

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将随年龄的老化而缓慢减退。

而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这类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都可能增长。

人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如果后天停止学习,流体智力逐渐减退,晶体智力又没有随着年龄增长,人自然慢慢“变蠢”了。

能力提升

能力不是天生的,这我们有共识。但我们对“天赋”却有一种崇拜意识,认为有天赋、智商高的人不需要努力,便能轻轻松松拥有过人的才能。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天赋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敏感度。但不管天赋如何,从初学到顶端,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解决很多的困难,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认为,天才的一大标志便是刻苦。比如苏东坡曾手抄过三遍《汉书》,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并不是凭空而来。

那些认为有天赋便不需要努力的人,是不懂天才形成规律的。天赋,只是在同等的有效时间内,增加成功的概率。就跟家境好,外貌出众等特质一样,它只是增加了一些可能性,却不能成为取得成就的必然。

正因为才能需要通过后天练习来精进,因此拥有成长思维和热爱学习的人,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合格选手,进而修炼成专家。

语文教育界几大名师,于漪原本是学历史的,钱梦龙和魏书生只有初中学历。是后续的学习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语文界璀璨夺目的明星。

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我本科读的是经济学,后来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在文字方面,便跨专业考研读了中文系。

刚毕业时,我几乎被省城所有学校拒绝,因为第一学历不满足条件。无奈之下我选择回家乡小城当老师。

刚开始工作时,我确实非常不专业,无论哪方面,都比师范生差一大截。

但我从始至终没有放弃学习,向身边优秀的老师请教,读名师的书籍,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经过两年沉潜,我考上了市里最好高中的编制。

刚上高中时,又是一年兵荒马乱。但这一年,我把所有能找到的教学资料都研读了一遍。到第二轮,已经算得上得心应手了。

之后只要再保持这种学习的姿势继续精进,我相信,我没有受过正规师范教育这一点劣势,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再说说写作。跟很多同学、朋友相比,我绝不是最有天赋的,也谈不上什么才能。我只是去写,捧着一颗真心去写,也获得了一些赞誉。

但这些赞誉目前就只是因为我在写而已,还谈不上优秀。如果我能一直保持写的习惯,坚持输入、思考,也许有一天我真能写出好作品。

我明白,假如我有幸做成了一件事,是因为我一直在执行,而不是在幻想。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然后变得越来越好,这大概就是“成长型思维”吧!

个性改变

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常常反思自己个性形成的原因。“原生家庭”这个词儿毫不意外地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

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性格特点可以从我母亲那里找到出处。在爱情里的表现,则深受父母亲密关系的影响。

由于从小生活在父亲的家暴阴影里,我恋爱时根本不懂得处理亲密关系。爱情长跑五年,死去活来了两三回,才算认清自己,认定对方。我很羡慕别的幸福情侣,认为他们天造地设,一拍即合,而我偏偏就命途多舛,冲突不断。

如果以固定思维来看,我大概永远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魔咒,个性别扭,婚姻生活也难以圆满。

但我竟然通过阅读和反思,意识到自己安全感缺乏,对恋人控制欲太强的问题,从而在认知和行动上,逐渐改变了自己。如今和易先生沟通顺畅,彼此体贴,真正体会到了亲密关系的踏实和愉悦。

可见,哪怕是看起来稳定不变的“性格”,也可以因反思而带来改变。这些年,我从感性到理性,从冲突到平和,从自卑到自信,这一切来之不易,却又真切无比。

我喜欢蔡叔对性格的解释:性格这个词并不神秘,就是对我们“习惯如何应对世界”的概括而已。“习惯”要重塑固然不易,需要改变认知,付诸行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无懈可击的。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堪称国内最出色的演讲者之一,他的新品发布会场场爆满,被人调侃为最会说相声的CEO。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练习,让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演讲者。

所以,当我们说自己是内向者,不善与人沟通,或者不善在公众面前讲话时,我们其实是在用固定思维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事实证明,智力可以随着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多而提高,能力会因为找对方向的努力而升级,个性会因为刻意反思和行动而改变。我们都可以比自己预想的更出色,只要我们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便能获得终身成长的机会。



蚂蚁私塾第十次作业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十四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型思维”到底有多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