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212秋刀鱼
1
前几天一同学从国外回来,倒完时差后便联系小聚,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欣然前往,席间自然免不了相互问下各自的近况。
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我们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这位同学已经是美国西海岸某著名高校的副教授了,讲课、演讲、科研分红,加上出书的收入,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富裕阶层。
这与他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
高中的时候,他就是全校公认的学霸,几乎每次测试都是年级第一。只有一次考了年级第二,当时公布分数的时候,他还特意跑到考第一的女同学身边,拍了下人家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说,剑桥见。
脸上写满了傲气和不服气。
他的父亲正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当年就听老师讲过,这哥们从来不过周末和假期,整天都窝在家里学习。他父亲害怕他学傻了,就让他多出去玩,劝他不要一头扎进书本里。
可他从来都不听,父亲多次用扫帚打他,赶他出去,根本就不管用。
高二的时候参加高考,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到了大学之后,还是十分傲娇,竟然在课堂上多次顶撞教授,结果第一学期还没到头,竟被学校开除了。
我们几个知道后,就把他劝了回来,与他一起把事情跟他父亲说了。没办法,他父亲又给他做了学籍,让他参加第二年的高考,这哥们又考取了北京大学。
之后,就顺风顺水了,本科毕业后,又到美国攻读了硕士和博士,最后留在一个实验室工作,后来又回校任教,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那天聚会的最后,我问他,读书的时候为什么成绩一直那么好,是有什么诀窍吗?
他说,除了勤奋之外,还有一条就是死磕概念,这是他父亲教给他的。在学习上,他父亲只要求他这一条,必须把概念彻底弄明白,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是数学公式,自己必须能准确推导出来。
一个概念学完之后,当教师的父亲或母亲,就找相关老师围绕这个概念出15到20道题,做完做会就OK 了,接着再学习下个章节。
围绕核心概念,避开题海战术,加上周末和假期,所以他学习进度很快。
当我们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初中的课程,我们上初中时,他开始学习高中课程,我们还在为高中英语发愁的时候,他英语早已熟练,已经开始学习法语了。
2
与我这位同学的成长颇为相似的,还有自媒体达人90后李叫兽。
当同龄人还在读书学习的时候,这位营销咨询界的新贵,已经被百度聘为副总裁,他的公司刚在2016年底以超亿元的价格被百度收购,彼时他刚满25岁。
他学习的习惯同样与其他人不同。
他是个典型的理论控,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有价值的理论,他就会不停的问自己,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而且必须找出5个以上。
他认为造成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并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寡,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然后,进一步运用知识。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他不光想身边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所解释?还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强迫自己把这个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
最后,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有趣或反常规的事情,他会持续地提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背后有什么原因?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还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曾引用说,李叫兽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男生们经常打架。他为了不挨打,就研究打架这个事儿背后的道理,他最后总结出打架的道理是,用坚硬打击柔软。
他运用这个道理,开始研究人体中哪里柔软,如何精确打击,并加以刻意练习。3个月后,他成了学校里谁也不敢惹的高手。
3
还有一个跨领域的大牛,美国人乔希·维茨金。
9岁起连续在全美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之后迷上了东方哲学,22岁改习太极拳,并连续多次荣膺全美太极拳冠军和太极拳国际锦标赛“世界冠军”。
象棋和太极拳,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成功,乔希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他写的书《学习之道》,他是怎么学习的呢?
第一步,坚持渐进性的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步步努力,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
第二步,坚持“划小圈”的学习原则。其实就是分解招式,一招一招的练,练熟一个动作,再练下一个。不讲求练的广度,而是追求练的深度。
比如,有一次太极推手比赛,乔希被对手用一个闪电般的招式打倒地上,招式很快很凌厉,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之后他通过分析录像,开始学习这个动作,就把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六个基本动作,反复加以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了每一个分解动作,然后用慢速度完成整个招式,最后全速完成招式。
第三步,创建组块,这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比如,将棋子的走法练熟之后,将路数组块内化到脑海中,再遇到复杂棋局的时候,依靠直觉,就可以直接抽取使用,而不再需要重新计算。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离合、刹车、油门、档位等,每一个都需要分开熟悉练习,练熟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单独的技能打包,构建一个完整的组块。
再开车的时候,挂挡、松离合、踩油门等这些动作,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再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顾此失彼、提心吊胆了。
4
联想到我自己,与理论控的李叫兽不同,我则是个模型控。
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地理,每周最盼望的就是那一节地理课。在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中,时差之间的换算是一个难点,尽管老师讲过很多道题,总有不少学生还是不会算。
而我每次都能快速做答,而且从不犯错。因为,从不同类型的时间换算题型中,我总结出了一个解题万能模型,只要把这个框架往题上一套,就能快速准确解答。
后来,我用这个模型帮了不少同学,许多同学遇到此类不会的题,不去问老师,就直接来找我了。
工作后,在我管理政务信息的时候,按照信息的不同类型,我把它们总结成不同的写作模型,里面涵盖常用写法、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不停地在信息员微信群中进行传播,并根据上报信息情况进行针对性修改指导。
同时要求各地信息员们,遇到一个信息类型或者固定领域,必须写深写透写好至少一篇,这样他们以后再遇到同类信息,就能快速上手,且质量有保证,那段时间切切实实地帮助了不少信息新兵提高了信息写作水平。
最近两年,我又用自己总结出的公务员面试模型,成功指导好几位朋友的亲属在面试中上岸。
这个模型其实是我当年面试时总结出来的,比如最难的综合分析类题型,解题模型是这样的。
开头不要过多戴帽,而要立即亮明观点,中间分析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论述,最后总结的时候,用一个积极的、正向的、普世的价值导向作为结尾,还可以穿插一句名言来个锦上添花。
解题全在破题,能不能有效破题,在于能否联系到哲学理论,不用辩证法,解题的思路就无法打开,运用辩证法,问题立刻迎刃而解。
运用辩证法,说明了你解题的高度和逻辑的严密,正向的价值观确保了你思想认识的积极、政治立场的正确。做到这些,你想不得高分都难。
当年,就是运用这类模型,我面试得了第一名,是我们考场唯一一个超过90分的。
5
我同学也好,李叫兽也罢,乔希也罢,或者是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他们之所以在不同领域能取得成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作为支撑。
换句话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套路,这个套路可以是理论,可以是方法,可以是模型,等等。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平庸,缺乏的正是成熟的套路,以至于努力学习而收效甚微,拼命工作却还是原地踏步。
而那些掌握套路的人,就能快速崛起,迅速成长为人生赢家。
你看罗辑思维,它不是直接复述知识,否者,我们买本书读就行了,还看罗胖干嘛。
他的60秒语言,或者是10分钟片段,都是把知识揉碎了,重新架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用新的形式呈现给你,这就是罗胖的套路。
面对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绝大多数人都自动忽略事实,只是愤怒地表达观点,恣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水平低劣,毫无洞见。
如果你读过蒂姆· 哈福德的《卧底经济学家》,你完全可以这么说:
第一,这件事其实不算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奇怪的。
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XX 流派,而学术界对这派有很大的争议,其实他们早已过时了,现在谁谁谁的XX理论,就是一个更好的理论。
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XX方向发展。
这是蒂姆· 哈福德的套路。掌握了这个套路,你也完全可以像他这么有洞见。
如果你不甘平庸,请先找准你的套路,进而勤加练习,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