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红楼》札记

【整理】《红楼》札记

整理/酒中张志强

【按】读周汝昌《红楼小讲》,观点多有可取之处,然周汝昌之啰嗦,让人不忍卒读。今录其中可取者,以备以后翻检。同时录别家几条。不注姓名者为周汝昌言。

1、主题三说

(1)色空(有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解脱   (王国维)

(2)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葬花。 (周汝昌)

(3)情场忏悔、爱情悲剧 (庸俗化)

2、贾雨村的作用

(1)林、薛进京        (2)护官符(四大家族关系网)  (3)原书中贾府被罪,抄家系狱,人散园空,贾雨村是墙倒众人推时最用力者。 (4)甄宝玉业师。

3、甄英莲(香菱)——真应怜。第一个出场,总领全书悲剧。有命无运。由小姐而成婢妾。薄命司之薄命女。平生遭际实堪伤。副册第一人。遇冯渊(逢冤)。

娇杏——侥幸。最早出场。甄府丫鬟。由丫鬟而太太。命运两济。

4、《水浒传》:“黑气外泄”“魔君下世”。108好汉。36天罡,72地煞。

《红楼梦》:“正邪两赋”。108个脂粉英豪,闺帷奇秀。宝玉看了正钗、副钗、又副钗,正合36之数。

《红楼梦》全书当108回。“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5、《红楼梦》写“家亡人散”,但不是写家亡后,人散尽。而是家在亡,人在散。家亡时,人已散。

家亡围绕凤姐展开,人散围绕宝玉展开。

6、秦可卿是重要人物。启蒙了两个主角——王熙凤、贾宝玉。

家亡围绕凤姐展开,秦告诉凤姐荣华瞬息,富贵无常,跟着即有大变来临。

人散围绕宝玉展开。秦可卿是现实中的警幻仙子,是她让宝玉看到了尘世的真相,也是她教会了宝玉云雨之情。是秦可卿促使了宝玉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长。

7、秦可卿和尤三姐的悲剧是:社会比她们丧失了贞操,而社会又因她们丧失了贞操而对她们百般贱视,使他们不齿于人类,除死之外别无他途。

8、贾宝玉生日——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春神退位,百花谢尽的饯春之节。宝玉是绛洞花王,也亲尝“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林黛玉之生日——二月十二日。花朝,百花之生日。黛玉是花魂。

曹雪芹生日——四月二十六,芒种节。

9《红楼梦》原书是“十二乘九”结构法。每九回一个单元。至12乘9等于108回止。前后各五十四回。前五十四回写盛,后五十四回写衰。至九的倍数,有重要关目为标志。二乘九为元妃省亲,三乘九为入园、葬花。四乘九为“梦兆绛芸轩”“情悟梨香院”。五乘九为秋窗风雨词,与葬花吟对。六乘九为庆元宵,七乘九为“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且每九回的中间回比为宝玉事。

10、曹雪芹写贾府,先从冷子兴口中和贾雨村口中、耳中隐约于远处,再从林黛玉心中、眼中呈现于当前。再从刘姥姥眼中、口中道来。原书当有刘姥姥三进贾府。

11、写刘姥姥妙在能以富者的心目去看穷人,又能以穷人的心目去看富人。

12、巧姐的下场:被狠舅奸兄卖入烟花巷,得刘姥姥搭救,后嫁板儿。(刘姥姥一进贾府,领板儿,即为此伏线)

13、周瑞家的送宫花,写出人物的伴侍、闺中闲情,住所的方位,道路的布置。

14、凤姐之败,在其虽有才敢,优智谋,而有术无学,识短贪利。凤姐之功,在独支大厦,疲神尽瘁,家之存亡,人之聚散,多系于她。

15、凤姐判词一解: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初嫁时能遵“三从四德”,从夫贾琏,一切依贾琏行事。

二令:调来二房主事,权威渐重,成了号令全局之人,连贾琏也在她的摆布之下。

三休:最后被休回金陵老家。

16、凤姐之处境

上:深得老祖宗喜欢宠爱,婆母(王夫人)倚重。本有利之情势,也成丛嫉之根由。于是便有“嫌隙人有心寻嫌隙。”有赵姨娘之衔恨入骨,欲置之于死地。

下:婢仆下人,皆怨其严厉寡恩,以致后来贾赦和贾环勾结陷害时,两府下人皆起而报复,事端蜂起。

中:以上两点,足致凤姐于死地,然只要贾琏与她相与终始,事犹不致一败涂地。然她害死尤二姐,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凤姐为贾琏所恶而不复有转还余地。于是众叛亲离,敌者趁之,遂致不可收拾。贾琏休她,不仅因为她害人致死,而且是害死尤二姐所怀男胎,乃断人宗祀的至大至恶之事。

17、写凤姐处,必兼宝玉。实则二人呼吸相关,命运相连。

18、仿《金瓶梅》,《红楼梦》可取名《玉钗云》(黛玉、宝钗、湘云)三人姓相连,便是林薛史(淋血史)

19、“三春后群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中“三春”含义:

(1)三春(孟、仲、季三春)过去了,百花凋谢。

(2)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回夜宴,八十回后一次元宵节(大概是巨变发生)

(3)指元春、迎春、探春。特别是探春一去,才是人散的总溃之始。

20、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宝钗、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知命短问前生,(凤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秦可卿)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网上另一解: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 (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秦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1、贾环的象征物——大螃蟹

螃蟹咏:横行公子却无肠(宝玉)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

铁甲长戈死未忘(黛玉)

22、曹雪芹原书,黛玉当是在冷月寒塘自沉而死。

说妙玉“到头老风尘肮脏违心愿”中“肮脏”为刚直不屈义

23、“沁芳”者,花落水流红也。

24、梨香院——离乡怨。

25、“红楼”,唐代诗人用语,专指富家女儿之居处,大抵木结构两层小楼,雕梁绣幕,十分精美,其彩绘颜色以红为主,故称红楼。

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韦庄词“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泣。

2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注1)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忄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左女,右上为医,右下为心)(注2)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2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

28、鲍鹏山论《红楼梦》

宝钗代表对现实生活的屈从与追随,代表着物质世界及其对人的诱惑及压迫,代表着体制及社会规则;而黛玉则代表着人性中桀骜不驯的东西,代表着自由与反抗。事实上,在人性中,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归属感安全感的追求是并存的,我们既需要个性的空间与独立,以发展自己,也有对群体的依附与追随,以保护自己。因此脂砚斋在四十二回前总评中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钗、玉在气质、体质、秉性、品性上有天壤之别,但同为十二钗之首,判词也两位一体。

黛玉是“真”,宝钗是“伪”(非虚伪之“伪”,是人为之“伪”)。黛玉一任自己的真心真意显露,不惮以自己的真面目见人,从而落下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的评价。宝钗是能掩饰、节制自己的感情与好恶,从而与成人世界取得了最大限度的和解,并因此得到了成人世界的一致赞誉,这也是她最终在成人世界占主导和支配的贾府,成为“宝二奶奶”的原因。

暂无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理】《红楼》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