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挟持孩子

本文摘要:

没有一个家长会说,我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切从行动审视时,父母嘴里所谓的爱就一定是真爱吗。如果爱这么简单,它又怎么会被千古传唱,爱的背后必定有深意,错误的爱必然是害。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以爱的名义要挟孩子所造成的恶果:精神性分裂和分裂型人格所具有的普遍性,以及它们产生的基本缘由。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挟持孩子_第1张图片
郎静山摄影作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我们会用爱的名义来要挟自己的孩子。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常常具有巨大的危害。

面对孩子内心的真实冲动,当父母、他人、学校、书本、社会,各方面都告诉他们:你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对你的付出、对你的约束、管教、批评、责骂……都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孩子们便会在前行中产生了扭曲。这种扭曲压抑了孩子真实的内心冲动,转而会去对自我进行攻击。

为了孩子能够接收更好的教育,父母省吃俭用,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舍得买,手机用了多年也不舍得换,但对于孩子每年动辄几万的课外班却毫不犹豫,即便孩子强烈的表示过自己并不想学,却仍然会在这种爱的要挟下继续有负罪感的坚持下去。为了激烈孩子,父母常会进一步的表现出自己的可怜——我多么省吃俭用、我多么辛苦,不全是为了你,你怎么能够不好好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呢!

这种扭曲的外部压力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一个强烈的信号便会提醒孩子:父母这么辛苦怎么可能是错的,我们怎么可能去怪自己的父母,错误的一定是我自己,况且大家全都这么说!

内心被严重压抑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并且外部的压力还不够大时,我们就会默默的扛下来,经由外部的力量将自己内心渴求压制下去,最终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所以在人格中总是会出现那种非常矛盾的性格特征:在外面很内向,在家里却很疯狂;对外很乐观,独处时却很悲观。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我们见的实在太多。

似乎世界级的喜剧大师都有严重的抑郁特质,从卓别林、憨豆,到金.凯瑞,再到前不久才离开我们的罗宾.威廉姆斯。他们幕后的真实总是让人心痛,他们自我的离去总是让我们痛心。

这源于我们强烈的内心并没有被自如的表达,甚至是要求被反方向的表达。比如,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当父母强烈的认为内向是不好的,是需要被改正的,于是便会以爱的名义告诉他: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就要成为一个外向的孩子,且越外向越好。

这是父母自我的判断,但是否正确常常不是父母真正会关心的事情,而可悲的是这恰恰又会扎扎实实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父母接受了错误的认识:外向就比内向好。要想在当今社会生存,就要让本是内向特质的孩子变得更加外向。

那么,父母就会压抑孩子自我的评价体系,当各方面都这样认为,孩子便会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本真而去迎合父母本来就错误的意愿。

而错误的终归是错误的!

当孩子内心足够强大时,他便会去再次寻求自我的内心,此时便会在矛盾、在彷徨中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性。最终便会在一个人的身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人格特性,而可悲的是我们却一直坚持的认为,我们所谓爱就是对孩子的真爱。

简单的对所谓真爱的坚持,却全部然不顾事实、忽略事实的结局便是将孩子的内心被撕裂。

我们一直在呼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考试的加工厂、不是生产应试教育的怪物,我们一直在追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孩子。

但我们却于无意识中走入了孩子的背立面,和学校、和社会、和媒体一起来以“爱”的名义来围攻自己的孩子。

以爱的名义来要挟自己的孩子!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优秀的父母,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角色。只有不断学习的父母才能明白爱的真谛,也才能向孩子传达符合他自我评价的爱,才能做到我们嘴里总是念叨的:扶孩子上马,然后让他随风而去。


#心理学知识44#

关系18│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利游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好与坏,都会产生极大的张力,而让对方很难承受,或者存在巨大的压力。所以,人们会不自觉的寻求第三方的安慰,将两人的关系置于三方关系中,这样,二元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得好处理很多。这种模式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卡普曼喜剧三角”: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心理学故事:卡普曼戏剧三角,三角化中,善于战斗的人,会想办法为自己拉队友,也就是扩大我方阵营,削弱敌方阵营;不善于战斗的人,容易削弱我方阵营,把更多的人划到地方阵营中。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挟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