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_第1张图片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译者: 渠海霞

出版年: 2015-3-1

页数: 194

之前在读书群里看到史妍关于这本书的笔记,一下子被对这本书的书名——《被讨厌的勇气》所吸引。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恨不得八面玲珑,为什么要被讨厌?还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难道自由就是“任性”、“自私”、“我行我素”、“不顾他人”地生活吗?


《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_第2张图片

带着诸多疑问,读了这本不到200页地小书。

阅读时长总计大约两个小时。

第一次知道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字和他的心理学思想;第一次真切得在书中看到自己的样子,书中的“青年”仿佛是镜中的自己。青年被生活的方方面面束缚,时间、金钱、工作、人际关系,纠结于过于,担心未来。他的烦恼不正是自己的烦恼吗?

初读,面对阿德勒给出的人生烦恼解决方案,怀疑、质疑、甚至是排斥的想法不断冒出来,随着阿德勒思想的一点点深入,慢慢开始理解、赞同、并欣然接受。读完一遍不过瘾,又二刷一遍。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阿德勒的哲学课》。即使你没有听过阿德勒的名字,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卡耐基和他的著作《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这两部著作都体现了阿德勒的思想。同样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高度贴合阿德勒思想。每次给朋友推荐这本书,都反复强调,不是成功学,不是成功学,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能让你开心生活的书。有条件建议读英文原版。

如果你希望提高幸福指数,希望更开心地生活,《被讨厌的勇气》可以给你一个改变自己的可能。

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

有人说,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完全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大概是自身年龄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习,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习,30岁才能学会。也有人说,阿德勒心理学讲述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者是在提倡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论。如果读到这里,你会不会有放弃的念头?千万不要!

为什么实践阿德勒心理学不容易,需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

首先,理解阿德勒心理学需要时间,阿德勒心理学有许多令人费解,反常识、或者令人排斥的观点。

比如: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阿德勒一方面宣扬人在社会中要“和谐”,一方面宣扬被讨厌的“勇气”,否定认同感;一方面宣扬“爱的课题”,一方面要求与最亲密的人课题分离。

依照阿德勒的理论,自由就是让人讨厌,而课题分离会不会让人际关系陷入“你是你”,“我是我”的孤立境地?彼此都任性得活着?

颠覆性观点

阿德勒心理学的确有一些颠覆性观点:

1.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对唯物主义者来说,实在难以接受,这不是赤裸裸的唯心论吗!

阿德勒所谓的住在主观世界中,意思是人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问题不在于世界,核心点在于你“如何看待”世界。如果你带着墨镜看世界,世界就会变暗;摘掉墨镜,世界也许会太刺眼,你也许会想念墨镜。

2. 现在与过去无关,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说认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即心灵过去所受到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根源。比如你有不幸的原生家庭,会导致你不健全的人格,严重影响你的将来。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认心理创伤。他说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活在今天的我们将会束手无策。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这一观点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的因果论思想。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苏明玉一直活在过去中,就不会有她后来的成就。编剧王三毛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_第3张图片
《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_第4张图片

3.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关系确实是个问题,但是用个“皆”字,是不是太绝对了?除了人际关系就没有别的烦恼了吗?

阿德勒认为,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有他人的因素。比如自卑感,终究是与他人的比较,如果没有他人存在,就不会有自卑感。

4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被周围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阿德勒心理学为什么说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认可欲的实质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

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关注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意他人的视线,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如果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上面几个例子乍听起来反常识,下意识产生排斥感,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阿德勒心理学是积极的人生观,关注当下,重视人与人的关系。绝对不是我行我素的自私主义。

其次,即使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要做到把阿德勒心理学思想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尽管我理解并接受“人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可是却不一定会改掉某些习惯。明明知道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可是偏偏不能不在乎。只能留给时间去修炼了。

阿德勒的积极正能量

除了上面那些看似反常识的观点,这本书中有许多点醒我的观点。

1. 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过去发生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过去的经历;别人怎么看自己不重要,那都是别人的课题,我只需要关注我的课题,因为我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无法预测,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看世界看自己)的决心;你无法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不要等着别人去改变,要拿出改变的自己的勇气。你缺少的不是改变的能力而是勇气。

2. 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手里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过度关注他人的认可,拼命寻求认可,就会失去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在人际关系中,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带来什么,而是思考我能带给这个人什么。

在人际关系中,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平等,这样才可以发展合作型横向人际关系,而不是纵向从属型人际关系。

3.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的区别是: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很强”;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物,接受现实的“我”,拿出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4. 认真活在当下

人生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聚焦此时此刻就是认真而谨慎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论的立场上,就会把人生理解为基于因果律的一个长故事。何时何地出生、度过了什么样的童年、从什么样的学校毕业、进了什么样的公司、正是这些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的环境。

相反,阿德勒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人生不需要故事。

如果你一直说:我真正想做的是XX事,等时机成熟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纠结过去,担心未来,而正真缺乏的是关注当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一本书可以改变你的想法,但是能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