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国——枭雄辈出的时代

说起《三国演义》,你首先会想起什么?

漫谈三国——枭雄辈出的时代_第1张图片
风起三国

一时之间,肯定会有很多熟悉的名词涌入脑海。的确,《三国演义》有太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和故事,值得我们一再回味、推敲。单论人物,便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单论故事,便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煮酒论英雄...单论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一场写得不是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而就我个人而言,一提到《三国演义》,我最先想到的便是杨慎的这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放在卷首的词。读这首词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历史是格外深沉厚重的,而人在历尽荣辱之后是沧桑而又洒脱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才能配得上这样的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才会这样的苍凉悲壮,让人有万千感慨?

1.三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言以蔽之,乱。

对于已经在秦汉两朝过惯了太平日子的老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曹操曾经写了这么两句诗来描写它,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里之地无人家,虽有夸张的修辞成分在,但也够大家想象那个时候人们过得是什么日子了。

然而三国,它同时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样的一个舞台给许多胸无大志的人提供了机遇,使他们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并且有机会永留青史。如果没有“乱”,刘备可能一辈子都在织席贩履,曹操也只是阿瞒而已。哪还能成为罗贯中笔下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呢?

既然说到了罗贯中,就来稍稍介绍一下他。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生于元末明初,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戏曲家。开中国章回小说之先风,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出名的当然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即我们今天讲的《三国演义》。他在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民间话本以及他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写就了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的脉络

三国的战线拉得极长,整部书看下来难免觉得内容太多,尤其是只看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某度,我简单总结了三个版本的脉络。

(1)中心思想版

《三国演义》描写了起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共97年的历史,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外交、政治方面的种种斗争,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遭受的巨大苦难,寄托了作者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详细流程版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引起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各地军阀相互残杀。董卓不仁,使得多地军阀联合反抗。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进军江南。孙权遂与刘备联合抗曹,后经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直到最后三国归晋。

(3)简易说明版

全书共120回,可大致划分为

前20回:东汉之乱

中80回:三国鼎立

后20回:三国归晋


3.《三国演义》之我见

《三国演义》可以说的点很多,比如说它十分鲜明的思想倾向。它继承了历朝历代“拥刘反曹”的传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奸雄,把刘备刻画成仁德贤明的君王形象。其实在我看来,拥刘或者拥曹,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统治阶层要施仁政,刘备便备受推崇,反之受推崇的可能就是曹操了。

《三国演义》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大家想要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建议不要尽信这本书,毕竟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所谓“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历史上的曹操不像他描写得那么不堪,历史上的诸葛亮也不像他描写的那么神机妙算近乎妖,至少空城计是假的。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看《三国演义》时感触最深的三句话。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切勿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骄傲和轻敌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好处。你觉得他不起眼,或许只是你眼拙罢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年轻人呀,别心急。学着像孔明那样,静静等待良人,慢慢充实自己,那么,属于你的机遇、懂得赏识你的人一定都会出现。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想要过得不一般,你就需要先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你是谁,决定了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和最后能过什么生活。




零零碎碎讲了这么多。在大师面前还是班门弄斧了,望书友多多斧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三国——枭雄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