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读书笔记——卡拉马佐夫兄弟

2018-2-22(之前那篇莫名冻结,重发)

初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文风不太适应,整个二月都是在读这本八十万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可惜没有写完,米卡到底有没有出走美国,伊凡会不会痊愈,斯麦尔佳科夫这人到底怎么回事,感觉这本书才刚刚展开没多久,读完陷入深深的失落……

卡拉马佐夫是个野性、坦诚、情感充沛的家族,一众配角也是充满俄罗斯式骄傲的野性,除了有几个地方大段的宗教问题独白读得比较痛苦,还是一部痛快淋漓的小说。

其实开始之前,对于要不要读这本小说我是很忐忑的,在这之前对俄罗斯一无所知,俄罗斯小说只读过一本男主角是猫的《野猫精》,荒诞不经的小说一向比较合我胃口,只听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偏重哲学思想,很担心卡拉马佐夫的人物对我来说太“旧式”,不够有趣。想不到他笔下的人物极有趣(复杂矛盾又变化无常),而且非常擅写爱情。上卷里面,小男孩伊留沙的爸爸给我印象极深,就是那个被称为树皮擦子的人,他们全家人的骄傲易怒,他践踏金钱的样子,描写得真是太有趣、太生机勃勃了。伊留沙的骄傲也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个人与全校为敌,真的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丽萨的每次出场也都让人精神紧张,可惜没能来得及充分展现这个人物,本书就中断了。

有几个我印象很深的段落:

学校里的小孩子是没有同情心的,如果将他们单个分开来,他们是天使,但把他们聚到一起,他们就常常变得毫无同情心了。

伊凡说的:“既然趴在了这个酒杯上,那么在没有喝干以前,我是不愿意撒手的。但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即使还没有喝干,我也会扔下酒杯,就此离开。”

佐西马长老的遗言:地狱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

我们简直想象不到一个好吃醋的人有多么容易甘心,迁就,又多么容易饶恕!

我最喜欢的这几段议论,有关于社群的,关于青春的,还有关于爱的。我原本打算把这本书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方面分开阐述一下,发现这样做难度实在太高,所以就谈几个我还算驾驭得了的方面:

关于堕落的父亲费多尔

老卡拉马佐夫是全书中唯一一个毫无争议的恶棍,而三个儿子明显比起他升华了很多。对于他堕落的原因,我觉得是可以从儿子们身上找到依据的,尤其是长子米卡,作为与父亲关系剑拔弩张的情敌,这对父子身上的共同之处无疑是最多的。他们是一样地短视、冲动、对欲望极度坦诚、垂死挣扎,相同的火爆脾性也无需赘述。接下来,表示三十岁以后酒杯没喝干也会离开的伊凡,这位坚定的不信仰之人,对命运的前途是不知道应该抱持什么期待的。不同于生机勃勃的米卡,他是极度悲观者。这也是他会产生宗教幻觉,罹患脑炎的原因。费多尔是兼有米卡式的狂欢和伊凡式的绝望。

关于斯麦尔佳科夫

这个人物自杀的时候,我简直觉得他太荒唐了,这样的一生……这算什么?经过整理,我觉得,他应该是死于他认为的不公正。我一开始忽略了他的不幸:出生在恶棍费多尔家里,作为疯女生下的野孩子,由仆人养大,性格也不讨喜,与阿辽沙三人比,是要不幸得多。仆人格力戈里本分而阴郁,从小没有归属感使他产生种种怪癖:洁癖、多疑、傲慢不逊,莫斯科学厨艺回来摇身一变,竟成了打扮很体面的了,这说明他心里对自己地位是感到不公正的,他还是一个不爱慕金钱的人,这是深深的骄傲,更准确的说,或许是傲慢。谋杀费多尔,是因为恨米卡多于恨费多尔,或者仅仅是恨秩序,他似乎非常鄙夷慷慨无脑好人缘的少爷米卡,仰慕“同为聪明人”的伊凡,才会将自己的罪行和盘托出,这大概是他一生的杰作。完成了对伊凡的自白后,斯麦尔佳科夫再也没有理由活在世上——他对人生的厌倦恐怕从记事起,听老仆人格力戈里讲圣经,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余下的人物

我不知道这部小说原本打算在哪里结束,才十二天发生的事情,却涉及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许多伏笔没有三年五载似乎是没法收场的。觉得比较有趣的人物,我想不到还有什么样的人能比丽萨更与阿辽沙相配,两人的爱情还挺可爱的,但还没到折磨开始的时候吧。卡捷琳娜急躁的性格和两段爱情,还有和米卡的和解,也觉得非常到位。还有一位丑角,拉基金,几乎无孔不入,贯穿全书——修道院,高级妓女的住所,贵妇的家里,报纸上,法院,任何地方他都要插一脚,捞点好处。

书里多次用到“折磨”这个词,真的再贴切不过——亲情的折磨,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折磨,信仰的折磨,名誉、希望的折磨,构成了这短短的十二天。早听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会动摇信仰,结尾卡捷琳娜与米卡的和解、阿辽沙在伊留沙葬礼后充满希望的陈词让这本书有了一个信仰暂时得以保住的结局,至于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究竟会不会动摇信仰,我大概要继续去读他其它的作品才能知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月读书笔记——卡拉马佐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