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林有一个著名的“破窗理论”,简单来说,如果一栋楼有一个窗户破了,慢慢的,会出现乱扔垃圾,然后周边环境变差,治安变差,最后严重的犯罪现象也出现了。
前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他根据破窗理论,彻底清除了地铁涂鸦,还进行了一系列措施,结果大大降低了纽约的犯罪数量。
可以看出,带来好结果的原因,是一系列正确的行动,而不是提升纽约市民爱护家园的意识。
要想获得成就,关键不是意志,而是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提出了“行动分析学”,简单来说,就是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美国很多知名企业以此为基础制定的管理方法,解决了很多难题。后来美国研究者将这一理论整理成体系,提出了“行动科学管理术”。
在日本有自己企业的石田淳 ,专门去美国学习了这个管理术,并介绍回日本,帮助了很多的企业,被公认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他把“行动科学管理术”写成了《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科学》这本书。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科学》一书,教我们通过具体行动这一个清晰的标准来管理自己,不用关注性格、态度、意志等模糊的标准,目的是让我们培养好习惯,戒掉坏习惯。全书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了我们想法不可信的原因,并通过5个事例来说明,改变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
第二部分,分析了“行动管理术”有效的原因,以及介绍了具体的实践原则。
第三部分,描述了很多“行动管理术”的应用案例,不仅包括企业方面,还包括个人方面,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1 你的想法存在“认知偏差”
为什么不用关注性格、态度、意志这些呢?因为我们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称为“自动化思考”,每天达到700次,都是负面的思考。
这种思考让我们产生“认知偏差”,也就是和现实不符的认识。我们很难正确的认识眼前的事实,从而出现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动。
书中有一个例子,大三的I同学,她的毛病是拖拉,经常迟到。她的同学建议她提前5-10分钟出门,可是她都没有改变。直到即将毕业要找工作时,她找到了目标公司有两位已经就职的毕业生,于是约他们见面。第一次约的是学姐,结果她迟到10分钟,被学姐提醒她下次要注意,她非常自责,决定要改正过来,绝不迟到。第二次约的是学长,她又迟到5分钟,这次学生严厉批评了她,她深受打击,觉得自己很讨厌。
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对于散漫的毛病很自责,下决心想改掉,可偏偏做不到,这样又让我们更受打击。可是,这些自责的负面想法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切换成“行动科学管理术”的角度,只需关注行动,那么I同学可以借助朋友的力量,找一个守时的朋友一起行动,如果朋友提前40分钟出门,那么I同学应该以此为标准。还有,I同学可以用手机设置提醒,定好时间,时间一到就会提示,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认清眼前的事实,设定好必须的行动,才是正确的。
02 好的结果带来持续的行动
你为什么会重复做一件事情呢?答案与你想的不一样,是因为重复做这件事能够带来好的结果。这里用一个简单的“ABC模型”来解释,也就是前提条件、行动、结果。
比如,人为什么会戴眼镜?前提条件是近视了,但只有近视,是不会戴眼镜的。戴上眼镜后,看得很清楚,这个好结果才会让你一直戴着眼镜。如果戴上眼镜看得不清楚 ,或者感到痛苦,你就不会重复戴眼镜这一行动了。
不过,很多事情不像戴眼镜那样,结果如此明显的,如果你想运动、减肥、学习英语、写作,这些行动所带来的结果,不是马上就能看到的。为了坚持行动,你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让自己立刻得到好的结果。
比如,学习英语1个月,就买件新衣服送给自己。一开始你需要一些金钱的奖励,只要你坚持了一段时间,“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巨大成就感,会驱使你继续行动,这才是最关键的。
另外,你要知道如何去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有一个“MORS法则”,也就是可测评、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
行动需要符合“MORS法则”,你才会知道如何具体行动。
比如,应用得最多的工具“行动列表”,可以用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先分成饮食、运动、睡眠3大项目,然后分别写上对应的具体小项目,包括一日三餐、多吃蔬菜、走3000步、走楼梯、晚上11点前睡觉、7点起床等等,如此,你只需按照行动列表来做,用笔记录下完成的情况,你就能产生成就感,让你坚持下去。
此外,你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记录3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可以。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行动的好方面,刺激我们更积极的行动。
03 积累小成功,给你成就感
有一种好方法可以克服负面思考,就是“正念”方法,它让你的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而不用考虑过去或未来的事情。
美国很多企业,包括谷歌公司,对员工培训自我管理时,都会引入了“正念”方法。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我们不想事实以外的事情。
其中,进入正念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冥想”。 很多成功人士,比如史蒂夫·乔布斯、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都有冥想的习惯。
除此之外,告别“我不能做到”的情绪,那就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感觉叫做“自我效能感”。
它主要是由“自己成功的经历”而产生,这里的关键是积累一些小事来获得成功的经历。
比如,石田淳本人完成过100千米马拉松和撒哈拉马拉松,可是,当初他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油腻男子,他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跑步来折腾自己。但是,一位运动专家却说“他可以”,只要从小的行动开始,专家建议他每周走两次,每次30分钟。等石田淳坚持一段时间后,专家又增加了跑5分钟,之后延长到跑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就是这样,通过慢慢的积累小的运动量,石田淳有了成就感,后来他完成了10千米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100千米马拉松和撒哈拉马拉松。
这一点,也符合《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建议的,培养习惯应该从完成1-4件小到不可议的行动开始。
04 尾声
正确而具体的行动,能让我们更好的管理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科学》一本强调的是用具体的行动来管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石田淳让我们认识到,行动可以被量化,通过完成小而正确的行动,积累成功经验,用成就感驱动自己持续行动,是自我管理的最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