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人君子解读《边城》

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创作的结集有80多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被译成日美英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日韩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先生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历史文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是一部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空白的作品,并且曾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外国元首。

《边城》简介

边城是为沈先生带来国际声誉的一部中篇,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先生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处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三个角度解读《边城》

一、独特的语言

初读作品,觉得语言表达不似今天的白话这般流畅,读着读着,就觉得,这样的故事配这样的语言刚刚好。沈先生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

比如翠翠,作者这样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日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他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脑子里仿佛就出现了一位美丽天真的少女形象。

在语言的叙述方式上,先生有意从民间汲取营养。比如小说开头:

“由四川过湖南去,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文字的表达简约、自然。再看下面的文字:

“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五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一种典型的民间文学叙事方式,无做作,不卖弄,娓娓叙来,不绕弯子,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简明而得其要,经济而又动人。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的语言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朴素美。

沈从文先生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水分充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的确我们欣赏《边城》,享受《边城》带来的巨大的审美愉悦,很大一部分功劳得益于沈先生独具个性的语言。

二、优美的环境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在沈先生的笔下,都呈现出迷人的美丽。

首先来看自然环境: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翠竹,常年做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看到了吧,这里山清水秀,花木繁盛,颇有陶渊明桃花源的神韵。

再看下去: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读完这段文字,大家的心里一定是愉悦的。不论山水花木,不论乌瓦黄墙,沈先生笔下的景,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任谁都无法抗拒。

自然环境如此优美,社会环境又如何呢?

沈先生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漠或水面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用坚硬的石头堆积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的确,《边城》中,人性的美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翠翠,美丽天真,是作者理想形象的化身,善良淳朴的天性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翠翠以外,翠翠的外祖父乐善好施,重义轻利,摆渡数十年,不仅不收额外之物,倒想着暑天为路人准备茶水;船总顺顺,豁达豪爽。古道热肠,在人有难时,毫不迟疑地施以援助;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却没有势如水火,不失淳朴善良,即便在着墨不多的杨马兵身上也同样闪现着温情的光辉。

所有的人都在共同阐释着诚信、友善、真情、仗义,生命的价值与精神的优美所构成的人文环境,与湘西的山水和谐地、诗意地融为一体。

丰富的意蕴。

《边城》问世后,其意蕴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让人们对这部经典青睐有加,且常读常新。沈先生自己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是沈先生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那么《边城》的意蕴到底是什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情歌

《边城》问世伊始,就有人称赞它是一部人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

牧歌

沈从文自己在写于40年代的《水云》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准备创作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乡情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朴厚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优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秀美别致的乡土风情画卷。

悲剧

有人认为《边城》的忧伤和凄婉,来自于现实的、命运的和象征的三个层面。从现实层面看,主要是以碾房所代表的金钱关系对纯洁爱情的破坏;从命运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误会;从象征层面看,主要表现为老船夫去世、白塔坍塌等等。后来,沈从文在《水云》中阐释为:“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也有人说,《边城》在骨子里是一场苗汉文化冲突的悲剧。他们认为湘西的历史,是一部土家族、苗族、汉族互动的历史,而《边城》内蕴的苗族文化内涵,可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的车路——马路、碾房——渡船两种意象得到充分证明。正是湘西土著民族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感,成为《边城》人物的情感基调,并恰洽源于人与人之间因文化冲突造成的隔膜与相互不理解,最终落得翠翠在渡口孤独地等候傩送的归来。

他们认为《边城》人物的孤独感直接融入了沈从文内心的孤独,这和朱光潜对《边城》内涵的分析一致,朱光潜说:“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富于幻想的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隐痛,翠翠似显示出从文自己的这方面的性格。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沈从文曾说过,很多人不理解他的作品,认为人们阅读他的作品类似于买椟还珠。他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现在看来,至少我们没有完全忽略沈先生作品背后的悲痛。

象征

从《边城》表层来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然而通过这个爱情的框架,它不仅象征着作者意识中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及其无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的无可奈何的破灭,同时,它还隐含了作者本人为民族、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焦虑的忧患意识。

文化

在《边城》》中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和被同样表现的是人物、自然、文化三类形象。它们恰从三个方面揭示出作者所构想的人生形式的内容。这种和谐的认识形式的构建,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从文化改造入手,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因此,作者关于文化改造的构想,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启蒙意义,而且在经济制度根本根本变革的今天,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也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唤醒

有人把边城放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和中国的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来解读,认为宣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才是作家创作《边城》的深层的根本动力,《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已经颠覆了的,但它们却又是现代人极想拥有极为珍视又极为缺乏的,把《边城》放在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审视,纳入到现代化的经验系统中来解读,给人以启发。

一部短短的《边城》,说它是情歌、牧歌,说它是悲剧,是象征,说它承载了文化的历史的内涵等等,任何一种说法都难以穷尽其复杂、深远、厚重的内涵,正是这种意蕴上的弥散性、多义性,让这部作品常读常新,使它成为了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历时弥久,而光彩依旧照人。

如果说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人性的劣根性,那么,沈从文先生经由《边城》塑造了中国人性的优根性,把两位先生塑造的形象合并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国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淑人君子解读《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