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

在开始谈曹丕之前,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建安风骨吧。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1张图片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所谓风骨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即为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家,逐步摆脱了两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再加上当时社会正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

一些对社会现象有思考的作家们感情上逐渐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这一时期他们创作了大批的文学作品,对汉末以文学的匮乏给以丰富。

由于期间的作品具有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多反映民间疾苦的特点,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2张图片

扛起建安风骨大旗的当首推三曹,魏文帝曹丕是其中唯一一个帝王文学家了。

由于各大电视剧的演绎,曹丕的形象似乎已经找不到真实的面目了,处于剧情需要,形象或褒或贬,不一而足。

当脑袋决定屁股以后,如果你的屁股所做的位子是唯一的,这时你的脑袋所决定的事情都是为巩固屁股服务了(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评判,何以觅的真面目)。

此文就不再参与搅和那些影视剧里的扯淡事啦,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还是可以读出他的真性情的。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3张图片

史载魏文帝曹丕生于187年,卒于226年,字子桓,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诗文: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4张图片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5张图片

此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从诗中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应在207年,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北伐乌桓,战争的所在地就是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

从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由于连年战争的徭役之苦。从时间和历史背景推断,此时的曹丕还没有和曹植争夺太子之位。

起初曹操对太子之位的第一人选是曹昂,但曹昂在争张秀的战役中因保护曹操和曹丕战死了。后来曹冲的出现让曹操有了立曹冲为太子的倾向。

由此推断此时的曹丕还没有太多争夺太子之位的机会,诗中所反映的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了。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6张图片

从诗的格律上看,曹丕的这首这《燕歌行》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在七言诗中是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了。

有的观点认为最早的七言诗是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但这首诗相传是君臣联句,正史中也没有确切的记载。

这首诗又是出于后代小说,深究会发现很多的漏洞,所以可信度大打折扣,由于是多人联句,读起来有种生编硬凑的感觉,文字堆砌敷衍,从诗歌的角度分析完全没有什么诗味。

至于后来张衡所作的《四愁诗》,仅从诗中的内容来看,是一首好诗,但从文字本身的组成看,诗中都带有“兮”字,读起来感觉就像屈原的离骚体,有着楚辞的影子,所以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7张图片

由此推出,曹丕的《燕歌行》堪称是七言诗的鼻祖。

诗文浅显易懂,不难看出,作者诗中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此处也未尝不是作者借他人之语表自己的真意,此时的曹丕正在和风华绝代的甄夫人打得火热呢)。

用笔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宛如自己就是那个闺中之人,可见那时心中的爱恋还是很浓的。

写景与抒情相互交融,完全没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杀伐狠詈。诗歌从开篇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秋天的实景画面,秋风萧瑟,秋气渐浓,草木见秋零落,等等秋天萧索的景象。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8张图片

目睹诸多萧条的景象,由景牵情,以从思妇的角色自然牵出了思夫之情,从而映照出的是思妇内心的孤寂。

诗的最后以清秋霜冷的月色更进一步的刻画了和渲染了独居深闺的寂寞,借以古老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进一步的增加了文学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堪称是曹丕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对后期七言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9张图片

《清河作》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10张图片

此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225年,那时的曹丕已经三十九岁了,男人在这个年龄,中国古代还是有些说法的,民间的说法应该是一个坎吧。

玩笑的是,曹丕这年还真的遇到了他人生的一道大坎。在曹丕登上皇位后,对于北方的统一是做出了巨大的成绩的。

据历史记载,曹丕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曾以假征吴的谋略,平定了其父曹操在时都难以平定的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好强和割据势力。

汉末以来,皇权旁落,国家历乱,青、徐一带是当时北方割据势力的多发地。曹操在时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并没有得以彻底的消除。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11张图片

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由于要同吴蜀的征战,抵御北方外族的侵扰,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

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此诗从历史事件的分析上看,应是225年冬天的十月,曹丕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统一中原。一个身居最高层的人,怎么可能还会像当年公子哥时那样,自顾一方天地自娱呢。

然而这次的南征,虽然准备的很充分,数十万大军实力优胜,打过长江去,似乎灭吴统一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天意不眷顾他,命数没到,命运和他开玩笑了。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12张图片

十月的季节,老天爷就下大雪了。就这样,河面冰封了,战船在江中冻住了。这已经是曹丕第三次伐吴了,时不我待,此时的曹丕只有望雪扼腕长叹也!天不遂愿,天意不在朕。

事情至此还没结束,魏军还没来得及撤兵,东吴趁此机会抄小路夜袭了魏军,导致魏军大乱。

史载因此次被偷袭,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今淮安市)才刹住阵脚,收拢残兵,聚于淮河,随后乘船返回。

因在大军撤退的路上,亲历了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作了这首《清河作》,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艰难,对出征士兵的家人盼其何时归乡的悠怨。

只有祖国的统一,战争才能彻底的消灭。然而,曹丕最终没有等到完成统一中原梦想的那一天,也许是几次统一战争的失败,给他的内心蒙上了痛苦的因子。

最终,226年,年仅四十岁的曹丕因病于洛阳英年早逝。

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_第13张图片

曹丕

轩辕

篡汉毒妻何太急,

政功七载鲜人敌。

演评野史焉足信,

深品诗文渐解迷。

本文写作者:轩辕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骨 | 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