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影《钢的琴》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陈桂林妻子移情别恋一个商人,要和他离婚,他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召集了一群朋友要做一架真的钢琴来留下孩子。
但就像陈桂林开口说我想造架钢琴时,留苏工程师汪工第一个反应是反问做模型是吧——做一架真的钢琴,对一群只在钢厂工作过而不是在钢琴厂工作过的人,是有点荒唐和天方夜谭。
陈桂林自己是做婚丧乐队活计的,其他成员有退役小偷,有全职混混,有江湖大哥,有卖猪肉的,有自己的二姐夫……这么个组队这么看怎么不像回事,但就是这种巨大的不可能性成就了一种极致的反差幽默。
对,幽默,故事本来沉重,妻子嫌贫爱富背叛自己,女儿年纪不大说的话却现实,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着谁。
陈贵林一开始是用纸糊做了一个弹不出声的假钢琴键,后来他又去借钱希望买个真的钢琴,但大家都穷谁又能借他多少或者谁愿意借给他?他只好伙同另外三个哥们去偷钢琴,结果被发现进了警察局子。
最后他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介绍钢琴制造的俄国文献,遂起了心思,买不起干脆做一个吧。
就是这么个苦巴的生活状态进行时,导演张猛用反差的幽默给它套上了外衣,提出一个造钢琴这样不可能的目标;再用浪漫的视角画面和音乐包裹现实乌烟瘴气的气场;最后借下层人士的乐观气质和主角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幽默贯穿全片。
但这电影最先让我耳目一新的还是它的画面处理。
几个落魄汉子在落魄建筑周围过着落魄的平民生活,如果要逼真,整个生活场景应该有一种干燥,充满灰尘,疲惫,臭闷,沉默而压抑的气息;王猛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找各种角度和安排各个画面切入,让整个画面变得湿润、干净、有活气,破建筑明明还在那摆着,却仿若有了艺术的香气。
仅是这画面的质美与生机,就够让人再温一遍这部电影。
二来是心悦它其中遍插的音乐,这相辅相成于它的画面,共同谱写一种浪漫的意境。
如影片开始,别出心裁的,陈桂林领的丧乐先奏响的是《三套车》,俄罗斯民歌,气势恢宏苍凉;除了异域歌曲,还有像《心恋》、《跟往事干杯》等这样的经典老歌发酵;更有女主作为婚丧乐队主场,也经常一展歌喉为场景添彩。
音乐总是蛊惑人,让人容易醉,变得心境达乐和宽容。
三来我是惊喜于电影里各种“小心机”似的温暖的小细节,尤其是剧中江湖大哥季哥身边的那只狗,几乎与季哥形影不离,很多场次都有这只狗一隅画面,或在跑,或在睡,或在走,或趴着……这种细节拉近了观影者的心。
最后,导演把一伙人聚在一起的场景拍得非常好,幽默而不失和谐。
无论是大家在大货车厢和前座一起唱《心恋》,勾勒的愉快轻松的氛围,还是一群人开了三辆摩托车和一辆大货车去找欺负了胖头女儿的安昌业时滑稽出的,一种黑社会要出门干大事的反差萌,都是极佳。
幽默、浪漫的画面、异域的音乐以及微小的细节,是让整部影片观感十分出色的关键。
虽然影片主要线索是陈桂林为了留下女儿,邀一群糙汉子合力打造一架甄刚琴的事,但影片的主题却又不止是亲情一线。
它更有种,人与人相交的情分,说它是友情也好,是兄弟情也好,都可以。虽然在桂林一开始找他们借钱时,大都推三阻四,但一旦他真的需要大家的帮助,却又没有人龟缩着不站出来。
发现画纸钢琴不行,他要去偷琴,大家陪着他,二姐夫那样一辈子上班没迟到过的人,被他一下子弄进警察局去了;偷窃不成,他说要造钢琴,天方夜谭也好,荒唐也好,每个人兜兜转转又聚在一起陪他疯陪他闹陪他做梦,一不小心,还把梦变成了现实。
就像陈桂林自己说的,汪工提供技术指导,季哥无偿提供场地和材料,淑芬完全放弃了她的歌唱事业来帮他,王抗美那样的主动请缨要求来做饭……大家伙这么拼就是为了能让小元留下来陪自己一辈子,都把自己整“激动”了。
不止他激动,把我也整“激动”了,看着这些人翻墙去偷琴时,我觉得他们一点也没有老,还像十几岁的坏孩子一样会翻墙、会偷偷做坏事、不计后果又异想天开……
比起陪陈桂林偷钢琴和造钢琴,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要承担的风险,要投入的关心和照顾,难道要比直接借陈桂林买钢琴的钱要少吗?如果不是,那大家又真是因为薄凉不借给他钱吗?
钱不是他们不给,是真的给不起。
否则大家听到可能被借钱何必“躲”,为什么不如干脆回绝?是因为拒绝的人自己其实也想帮忙啊,是他们也不忍心看到对方借不到钱时生活将面临的困境啊,所以他们要躲,所以当知道可以出力时,他们就没有保留,又靠在了一起。
下层人士有时只是没有钱而已,他们内心的质地其实也没有那么粗鄙,暂不论他们行为的对错,单那个捧出自己一颗热心肠,让自己凑上去帮忙的动作,就让人瞻仰。
而这样一群人,就是陈桂林生命的另一种财富和安慰。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