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_第1张图片

2019年最后一天,按照惯例,每年这个时候要不就是总结工作成绩、回忆家庭大事,要不就是长篇大论的讲人生方向。今年呢,换个心气儿,随便一点,把朋友圈里日常发的只言片语罗列出来作为今年的回顾吧,有的是装*,有的是情绪,有的是理性,这样才好玩。

注:按时间顺序排列:20190101到20191231

1. 置身书海

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你忽然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以前,常常在山顶、海边,站在风口浪尖,热血沸腾,忍不住放声呼喊。现在,却常常在这样的咫尺空间。在书海中徘徊往复,静静思索,渐渐明白,这种感觉的根源在于,我虽然身处其中,但只是它拥有我,我却不能拥有它。

2.选书

《挪威的森林》里,主人公永泽有个奇怪的读书原则:“对于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这背后隐含的是一个选书的重要技巧:“时间有限,生命短暂,要尽量优先选那些被时间验证过的思想”。

在爸妈的书房里转,发现这里的书大部分都符合这种特点,选什么书读呢。文史政?不感兴趣;各类名著小说漫画?自小就被翻烂了[皱眉];大学时攒的计算机书?妥妥的已经全部out了[捂脸];果然还是这套彩图世界名著,30岁前我世界观的主要知识内核,最爱《黑母鸡》[奸笑]

3. 大数据和统计学

在有一定量数据的情况下,只要运用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绝大部分问题在统计学里都可以求出趋近于最优解的答案。所谓的千人千面,所谓的异常场景,并不是只在某一个“复杂且特殊且困难”的领域存在的,而是人类一直以来都面临的基本问题。解法其实早就有了,它就在那里,唯一的难点是,需要用“知识”而非“常识”来思考。

4.流浪地球中的moss系统

今天看到MOSS,想到了两个科幻经典小说里相关的老梗,后来都被拍成了电影:
1968年,《2001 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HAL9000,为了避免被关闭,策划并成功杀了一众宇航员,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自称“9000系列是最可靠的电脑,从未犯错,事实上,是不可能犯错”;
1978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宇宙第二快的超级计算机DeepThought,它承诺750万年后可以给出世界的终极答案,在运行了750万年后终于得出了答案,是“42”。如果想知道细节还需要造一个更复杂的计算机,继续算…
顺带一提,宇宙第三快的叫Googleplex StarThinker,而1998年谷歌成立,总部起名为Googleplex,不过谷歌自称名字来源与此无关。

5.读《刷新》有感

看过“刷新”,不禁想到,所谓“转型期”似乎是一种客观规律。事实上,无论是一家公司还是一个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长期看,持续增长曲线是不存在的。回顾IBM和微软的转型之道,用“成功学”的思路总结一下,大概是酱紫的:认清自我、直面现实、开放心态、聚焦打造核心能力、和更多厉害的人合作共赢。参考《刷新》、《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6.复习中国哲学有感

多学几套哲学体系的好处就是无论什么场景,总是能按需使用,自己说服自己,消除妄念和情绪。

如果你希望顺应世俗规律,随大流,就用西方哲学。

如果遇到挫折但是能扛得住,想要自我激励,就用儒家。

如果现实中发现大势已去,但你还希望追求真理,就用道家。

如果你只求心安,希望逃避所有“苦”,可以直接修释家。

按道理,对个人而言,追求的最佳状态应该是“真智慧、真性情、真志气”,但是“度”似乎又很重要,金庸先生用武侠故事也告诫过你—“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一路走来才恍惚发现,什么都不懂的初始态的感觉,大体应该和每个哲学体系纵贯之后的终极状态相似,可惜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已经在路上了,而终极之所以叫“终极”就是因为无人可及。怎么办?这时,有一种解法就是设计一条环行路线。这样,当你结束一生的时候,如果你来得及恰好走个来回的话,至少你有可能得到和杨绛先生一样圆满的答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7.搬家

忧郁是因为自己无能,烦恼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暴躁是一种虚怯的表现。(三个火枪手)。搬家前诸事分拥而至,百感交集,此刻心情小记~

这几天把家里东西包装好、把大白(爱车)运走,感觉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临走前发现曾盼望已久的家门口的商场才刚刚开始招商,恍惚间觉得已经在这里住了半辈子,结果一算,其实五年都不到。记得当时,一切可都是按“长期”规划的,买小区里最好的房、装修最理想的方案、选最方便的车位…仔细想想,似乎不是规划出了问题,而是在这四年里,我的“长期”变短了,所谓“长期”,其实是距离我理想中的下一个节点有多远,它不仅仅是时间尺度上的,也取决于我的想象力和效率,归根结底,我的“长期”有多长,由我决定。——2019年5月4日,搬离北京前小记

8.里遇到“踢馆”的

今天看到有人在我的学习笔记里留言,讲了一个小故事,分享一下:“曾国藩下围棋,因为立志做圣人,所以严格律己,但是与朋友下棋,自己就不再有时间学习,所以在下棋的过程中心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人生苦短,要积极享乐,一个是立志为圣人,应该严于律己,最终曾国藩毅然决然放下围棋,回家读书”。顺带一提,我的笔记是,哪有什么自由意识,自控力也是一个伪概念,所谓的自律,不过就是更强烈的欲望压制了其他欲望而已,所以,做事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9.信息论

《孙子兵法·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忽然想到,这句话讲的不就是,规划和执行的占比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嘛。再进一步,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为了保证结果的成功率最大,到底要规划的多么细致再去执行,这取决于能提前掌握了多少信息量,如果信息量不足,就要通过执行获得反馈来持续调整规划,这就是“控制论”的核心思想,不知道孙子兵法里有没有类似的总结~

10.通宵

Mark!来蚂蚁第一次通宵。虽然经常被老婆质疑我是否真的是进了一个“平台”性质的部门,但是成就感还是有的。哇哈哈,偶尔还是要学一门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

昨天为了发布我们的专家系统,我临晨四点,我是枕着机器学习的花书和这本专家系统睡的觉。

11.数学

用数学思维看,无论是什么领域,你每天不过就是在各种解题而已,选择题、判断题、证明题、解答题。

至于解法,抽象的看也无非就是那么几种,符合模型的就用最优路径算法,不符合模型的就用启发型算法。

最后,在解决过程中,无非就是持续注入能量,让物理世界发生的事情尽量符合你在逻辑世界中的算法。

不过说起来,我觉得最难其实如何验算你的结果是“正确”的,确保它既要符合逻辑(数学问题)、又要符合事实(物理问题),还要符合直觉(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而这一步却又恰恰最重要,归根结底,我们还是需要对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心存敬畏,因为正如歌德所说“所有理论都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长青”。

12.又一个数学问题

一个小问题,科学家们发现,蚂蚁一旦找到了食物,一大群蚂蚁出动搬运,不管地形多么复杂,食物距离多么遥远,蚂蚁几乎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13.赶上阿里年会

有幸入职一年就赶上了阿里20年年会,被惊艳到了。经历年会的过程本身便似一场修行,收获了很多有趣的思考和体验。

最后,回到世俗世界里,看着会场中密密麻麻白色的肉虫子,有聪明的同学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度量指标,一下子讲清楚了我们的定位。

14.西溪湿地游船感悟

对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盲目渴望,往往成为人们禁锢自己枷锁,终其一生,都努力想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被禁锢的内心往往比肉体上的束缚更加难以解脱,也许,只有冲破这座最牢固的“城”,才能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15.又是数学思维

日常会遇到太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难以达成的目标,难在哪里呢?如果映射到一个数学问题,你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属于同一类型:“在多维空间中求两点间的距离”,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用线性思维思考,相当于用“平面几何”的思路解决“空间向量”问题,用低维观察高维,自然看不懂~

16.自证预言

记得10年前读过一本《心想事成的秘密》,当时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现在想来,不过是“自证预言”而已。一个人常说的话、潜意识里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信念,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行为,潜意识中,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个“证明者”,证明、被现实否定、再证明,这样的循环指引着人生,我们以为的命运,往往真的成为了命运。

17.在蚂蚁工作一年有感

工卡丢了,换了一个,有头像版还没到拿了一个临时版,忽然发现卡扣变成金色的了。20180927- 20190927,哦,原来一年已过,“一年香”mark。回顾一下,一年来,虽然和小伙伴们学会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不过收获最多的还是践行了一种行动派的生活方式:多思考“目标、方法、行动”,少理会“立场、意见、感受”。一路过来感悟颇多。工作其实无难事,从管理学角度看,无非就是做局、入局、破局,循环往复,但是在这沉浮之间似乎又总想抓住一条确定的的主线,是什么呢?忽然想到Ray Dalio分享的视频《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转的》,里面的三条经济增长原则充满了人生智慧,仔细想想,似乎也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18.系统的哲学

人类研究复杂问题总体有两种看似对立的思路,分别叫还原主义和整体主义。

“还原主义”是将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追溯问题的本质。具体方法,或者用简化法,降低维度,或者用分解法,分而治之,或者用类比法,把复杂问题映射到简单的场景。对懂数理化的人,这是再平常不过且符合直觉的方法,只不过高明程度因人而异。

“整体主义”则是直接研究高层次本身,以免破坏整体性,它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官上看都很像“曹冲称象”的故事,对应的科学方法是“三论”。

我自己偏爱后者,因为过程很优美,可惜不是每次都能用好,更何况,能看懂的人不多,能获得的理解极少。

当然,还有两个没有方法的万能招式,一个是靠“活久见”的“经验论”,另一个是靠试错的“乱拳论”,现实中,后两者特别常见,因为喜欢避重就轻偷懒是人的天性,愿意真正“思考”的人太少,所以我很理解,只是不喜欢,没事发发文章,只是为了找同类。

19.理性思辨,不要太迷恋模型

论深度,掌握方法不难,难的是掌握生成方法的方法。模式、模型仅仅是方法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更不是方法的方法,不然,模型是怎么来的呢?
论广度,西方哲科作为工具确实很有用,但是只是人类思想中的一小部分、众多世界观之一。基于单一世界观建立的视角,算不上多维,无非只是一个工具箱里多几个相似材质、不同功能的工具而已。

20.重视感觉

每个人都是孤独而自恋的,必须和别人建立链接,被人“看见”,也从别人那里“看见”自己,才能真正走出孤独。人们在关系中展现生命力,如果缺乏感情回应,就相当于处于绝境。

早上自我探查,发现了一个问题:压力越大,越依赖理性思维,追求极致效率,却容易忽略感觉、感受。逻辑只是工具,你以为的“自己的想法”其实都是别人或前人信念的不同组合而已,过于依赖,只会觉得世界离你越来越远。

最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否等价于“情绪自由”?

最后,没有结尾,just for fun~

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_第2张图片

相关

《写在2019年第一天:无题》
《写在2018年第一天:有没有那么一条路》
《写在2017年第一天:人生没有指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