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原来聪明人“长”这样

偶然间,清晨读到一篇升值君的文章《如何识别身边的聪明人》,吸引我驻足耐心读了下去。


薄荷与橘

生性愚钝的我,心想:做不了聪明人,不如识别身边聪明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细细品味了一番,颇有收获,记录如下:

作者首先提出一个疑问:什么不是聪明?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定义下“聪明”的概念和想象,一般“不聪明”的解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

但作者一开始,就出乎意料给出了"不聪明"的两种表现:

1、信息不对称不是聪明

文中举例不同职业的两个人,都能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到钱,这是源于现代专业无法细分的背景下,因为自身专业知识的扎实或冷门,获得的一种非专业人群暂时未知的信息,容易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但这个时候就无法评价谁聪明还是不聪明。

2、自辩论不是聪明

作者指出,雄辩不一定代表真理,虽然争辩方直觉敏锐、言辞犀利、反应敏捷、给人聪慧过人的感觉,但多数时候辩论更像是一种表演,是一个技能训练的结果。我们喜欢看辩论赛,重要的不是他的观点,而是得出观点的过程,是不是有逻辑、有深度。

这个观点我挺赞成的,曾经有段时间特别痴迷于看《超级演说家》、《奇葩说》等类似节目,看见台上的演讲者口若悬河、有理有据的阐述观点时,往往流露出惊喜、崇拜又自叹不如的眼神。现在想来,对方阐述的观点,其实前一秒我同大多数人想法一样持反对质疑想法,后一秒在他娓娓道来、步步为营的论证下,就真的被说服打动了,其实主要还是在于其逻辑严谨、深度剖析的过程,而非观点。


蓄势待发

那么,聪明人“长”什么样呢?

1、观察力强

古语“察言观色”,意味着冷静观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之一。观察力强的人,获取信息带宽能力强,善于从身边各种人、相关或不相关领域吸收经验,发现问题,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我理解为洞察力强,别人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地方,聪明人能独特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或触发灵感。

2、批判性思维

遇见问题,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聪明人总喜欢刨根问底追寻问题本质。时间久了,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认识一个事物多面性,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事才不会浅尝辄止。

3、化繁为简的能力

俗语说:大道至简。

深奥的知识不仅读懂弄透,聪明人还能明白浅显的描述或传授给别人,是需要一定的化繁为简能力的。如果没有对专业领域很深的研究或探寻,如果没有平实精准的表达能力,很难让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这个能力也可迁移到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考证学习中,那些用心做讲义好评率高的网校老师,他们深谙此能力,会用化繁为简的办法,将厚厚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咀嚼消化后,归纳提炼为精简的讲义,然后每个章节讲完后再附一张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将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案例一语道破,此时整个知识网络思路都清晰起来。

4、思维的任意门

作者指出,聪明人的思维能力是跳跃式的,别人在A或B之间要经过C,要有路径,而他直接跳跃过去到达正确的门。因为他积累了足够多的路径,已经建立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别人还在试探摸索的时候,他都已经遍历过了。这个阶段其实是我们说的以上几点习惯综合能力的结果。因为观察力强、相信多元的批判性思维,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认知体系,思维跳跃也就水到渠成了。

5、极少情绪化

这是最重要也容易让我们忽视的一点。

真正聪明的人,一样会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却很少或很短时间受困扰,因为他们有深度思考的能力,面对不良情绪来袭,不会情绪化,有时冷静到可怕。他们关注的是做一些长期增值有意义的事,清楚的知道自己回报的下限在哪里,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方向和赛道,没有时间浪费在情绪化里。

读完这篇文章,虽然觉得罗列的是思维框架性的东西,似乎实操的路径和方法还需要自己去体会,但还是某些点颠覆了我以往对聪明这个词的认知。

正如作者文末指出,聪明代表更少的犯错。即使每个人做不了聪明人,但谁都不愿多犯错,是吧?

在变聪明的路上,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去努力探寻、靠近或模仿变聪明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原来聪明人“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