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喜欢的杂志

现在,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杂志真是丰富!不仅品种多,而且分得很细,甚至出现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区别。我们小的时候,可以看的杂志并不多,而且有没有这么细分。最多有个小学版、中学版而已——那也是后来的事了。




那时,我喜欢的杂志_第1张图片
儿童时代

小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时代》。这是本月刊,彩色的封面,宋庆龄题写的刊名,可以按月送到学校。寒暑假期间,班上一名家住学校的同学代为保管。假期结束,同学会将保管的杂志带来。也可以在假期到她家里去拿。记得有一次,我少了暑假的七八期杂志,里面一个长篇连载的童话就非常遗憾的没有看到最终的结局。

那时记忆力特别好,到现在我都能记得杂志上的一些内容。

现在,杂志社未雨绸缪,在假期前就出本厚厚的假期合刊,省去了假期看不到的烦恼。


那时,我喜欢的杂志_第2张图片
少年文艺

《儿童时代》图画多,一本杂志很快就被我啃完了。后来有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虽然字多,但是写的都是孩子们的故事,我很喜欢看,一订就是多年。前几年回老家,这些老杂志还有些好好的保存着呢。现在,父母的房子又开始拆迁了,估计杂志也处理了。有点可惜,这是我少年时的精神食粮。

大哥曾买过一本名字土土的杂志——《新农村》。大哥普高没考上,上了我们县职业高中的花卉班,《新农村》里有一些内容是关于果树花木栽培的,还有大量有趣的故事。对果树栽培什么的内容我自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里面的故事。

还有一种《辽宁青年》杂志也相当流行。每一期杂志刊名都是不同读者题写,不同的书法风格,非常有特色。杂志的卷首语也是优美的散文,封底是世界名画。读《辽宁青年》时,我已经上高中了,这本薄薄的32开的杂志,从文学到艺术,从国内到国际,内容包罗万象。并且每年的最后一期都会附上一张彩色的年历纸,贴在书桌台板下,一年的日子都有了。每年最后一期杂志(也许是下年第一期)都会刊登一张有奖答题试卷,答题范围是一年来在杂志上刊登过的内容。全部答对的,可以获得一份礼品。



那时,我喜欢的杂志_第3张图片
辽宁青年

那时没有网络可以搜索,为了答题,需要翻遍每一期的杂志,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学习。想出这个主意的,确实是个高人。印象中,我每年都会参与,然而,从没有得到过一次奖品。不过,我的文学常识、历史地理知识就这样潜移默化的提高了。

后来,有了《读者》(那时叫《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读者》杂志可以说是我文学的启蒙。2012年,我去兰州,特意到《读者》杂志社拜访。现在已改成读者传媒集团了。这家位于兰州市读者大道的集团,并没有多高的建筑,是一座黄河边上静静而优雅的楼,里面的布置也很温馨。



那时,我喜欢的杂志_第4张图片
读者文摘

远离文化中心,偏居西北一隅的兰州,凭着这本杂志让人肃然起敬。套用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杂志之出名,“非有高楼大厦,乃有眼光之编辑也”。

如今,我常看的杂志有《中短篇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报》,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学期刊。这几种杂志,影响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除了图书以外的最好的精神食粮。

电子和网络时代,杂志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那一本本给予我启迪的杂志让我倍感亲切和难忘。(胡晓斌)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时,我喜欢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