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时代即将开启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金融控股公司的楼梯响了近20年后,终于即将见到真容。

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的两份公告显示,已受理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许可申请。

早在2002年,国务院即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2012年9月17日,央行、银监会等联合发布的 《金融十二五规划》称,“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推动中信集团公司和光大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办成真正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

谋求金融全牌照

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金融机构类型包括:商业银行(不含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 ;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机构。

目前中信有限公司有五大板块:综合金融板块、先进智造板块、先进材料板块、新消费板块、新型城镇化板块。其中综合金融板块分别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拥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牌照,但上述公司旗下还包括华夏基金、中信保诚基金、中信期货、百信银行、信银理财、中信金融租赁、中信消费金融等金融公司。

中信股份官网显示,综合金融服务板块致力于成为综合金融服务引领者,以申请设立金控集团为契机,深化金融业务之间的协同,打造统一金控平台,并做强做优金融细分领域,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光大集团旗下金融公司分别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光大保险、光大金控、光大金租、光大理财、光大保德信基金、光大永明资产管理、光证资管等。

普华永道认为,金控监管规定的核心是明确了如果非金融类企业实质控制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则可能需要成立金控公司。由于一些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私募基金的规模也较大,可能会在牌照申请过程中被归入“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金融机构”纳入监管。

当前,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以及华融、信达、东方、长城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各自拥有了证券、投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公司,金融控股模式已基本成型。实际上,部分股份制银行(或其母公司)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谋求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参股、控股金融子公司,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通过招商局集团、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间接谋求金融全牌照等。

2018年11月,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披露5家金控试点公司,分别为:招商局集团、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和北京金控。

“现有金控平台在不调整牌照的情况下,共有32家需要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普华永道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定义的非金融类企业形成的金控公司的五种类型,梳理现下符合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要求的企业集团数量。由于“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仍需监管机构进一步明确,因此本次仅归纳《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已明确的前五类金融机构。分析发现,有2家大型企业、 12家央企、12家地方企业、5家民营企业、1家互联网企业需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为何金融机构都竭力打造金融全牌照经营模式?

以银行为例。在银行的展业中,交叉销售被证明是一种实用、可靠且有效的方式。有银行数据显示,同时持有某商业银行四个以上产品的客户,其流失率小于1%。

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交叉销售体系?有银行人士表示,交叉销售的核心不在于所推荐的产品,而在于推荐的对象。了解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精细化的金融产品组合和持续服务,建立长期有效的资产管理,才是现阶段商业银行交叉销售的正确打开方式。

然而,如果推荐的对象是企业,则银行的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这也是很多银行希望申设更多金融牌照的原因。

“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分业经营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对一个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综合金融服务、一体化金融服务,所以协同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在进行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给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金喜年表示,中信集团各金融子公司正在发挥“一个客户,一个中信”的协同优势,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综合金融服务。

构筑防火墙

已于2020年11月1日施行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提出金控的两级风险管理模式,并要求建立资本补充机制以及风险隔离机制,加强关联交易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尤为值得指出的是,该提出金控公司内部可以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并经客户书面授权或同意的前提下共享客户信息,并通过共享销售团队、信息技术系统、运营后台等方式规范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如何做到客户信息的共享或协同,将考验金控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及法律合规能力。

“我国金控集团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多种经营业态,具有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等优势,对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层级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金控集团也面临着风险复杂度高、传递性强、叠加效应大、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难题,风险管理难度远高于一般金融企业,传统的管控模式难以直接套用。”2020年12月16日,《中国金融》发布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的署名文章。

该文章指出,当前金融风险防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前所未有。光大集团借鉴国内外先进实践案例,立足于自身经营实际和风险特征,首次提出金控集团“三线四墙”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严守业务经营、管理支持、审计监督的“三道防线”,筑牢战略、体制、制度、信息的“四道防火墙”。

战略防火墙主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引导多级法人紧密围绕集团战略引领,聚焦核心主业,避免战略偏离风险。体制防火墙从治理角度入手,聚焦几个关键方面:一是组织框架上,要遵循“集团适度多元、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原则,子公司层面术业专攻,集团层面加强协同,避免出现“大金控”套“小金控”的现象;二是股权结构上,要形成清晰简明的股权关系,压缩管理半径,提升运行效率,强化扁平式管理;三是治理体系上,要建立全面覆盖、严谨合规的授权体系,集团总部紧抓系统性重要事项,构建适应《金控办法》的治理体制;四是治理能力上,要勇于创新开拓,顺应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制度防火墙的构建是项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金控集团应以监管要求为基本遵循,优先建立紧要的管理制度,明确风控底线和责任,强化上下合理衔接,最终建起一堵实用、管用、全面的制度防火墙。信息防火墙包含两面性,既要促进金控集团数据的高效协同共享,又要保障信息共享的安全、合规。其中,安全与合规是根本,要依法依规确定信息共享范围、数据用途、保密责任,加强系统及网络安全建设。在此基础上,高效协同共享是核心,要提升数据共享的时效性、准确性,增强数据分析运用能力。为破解数据安全共享的难题,光大集团设立了数字化协同实验室,从重点协同场景切入,创新数字化协同方式,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

数字驱动

数字科技正在驱动金融快速发展。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个人或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资产化趋势明显。每个子公司都有各自数据,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都各自存储,各自定义。每个部门的数据就像一个个孤岛一样无法(或者极其困难)和企业内部的 其他数据进行连接互动。

“这就是数据孤岛。” 同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知识联邦白皮书》指出,数据孤岛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还有更多是逻辑上的孤岛。每家企业都会有业务数据的产生,有对数据保存和使用的需要,不同企业对数据的定义和使用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各企业之间的数据在逻辑上就不能互通。

如果不能打通数据孤岛,金控公司各子公司很难协同,数据出现脱节,势必给带来重复多次采集、数据冗余的问题,甚至数据一致性和正确性也可能无法保证;在涉及多工作模块数据时不能有效共享互动,会导致数据的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以致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只能流于空谈。 但打通数据孤岛,又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出新挑战。

当前,个人或企业信息资产包括房产、存款、汽车、保单等已成为信贷或各种交易的依据。简单直接共享这些数据资产无法保护用户隐私。如果数据不能共享,可以保证数据对外不可见,但也不利于数据经济价值的发掘。

《知识联邦白皮书》认为,把数据资产根据场景提取有用的知识,把知识开放共享才是保证数据可用的一种合理解决方案,这就是资产知识化。从数据资产化和资产知识化可以 看出一种数据应用的新趋势——数据可用不可见。

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金控公司有望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综合金融服务。当前,中信集团、平安集团都在探索通过旗下金融机构协同为企业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在金喜年认为,平安集团的协同是顶层设计,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中信集团的优势在于金融+实业的产业,且拥有金融全牌照,其旗下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公司已成长为市场领先者。

中国平安年报显示,至2020年12月末,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18亿,较年初增长9.0%;全年新增客户3,702万,其中36.0%来自集团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76个,较年初增长4.5%;互联网用户超5.98亿,较年初增长16.0%。

中信银行2020年财报显示,协同是中信银行的一张独特名片。作为中信集团最大的金融子公司,协同是放大中信综合优势的重要方式,也是支撑中信银行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信集 团长久以来形成的“金融+实业”的独特优势,以及国际化发展的特有基因,奠定了中信银行为客户提供“境内+境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2020年,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等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为客户提供的联合融资规模达 10,782 亿元,同比增长68%,首次突破“一万亿” 大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控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