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真相

遥远的真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度笃定的事实像一座地基塌陷的房子瞬间崩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人们离真相,其实很遥远。

盲人摸象——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所看到的,可能只是这个事物的一个局部,但我们却常常误以为,那就是全部。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四个盲人想要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围着一只大象摸起来。他们的结论是:

“象像一堵墙。”

“象跟柱子差不多。”

“象跟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

“象跟粗绳子一模一样。”

于是激烈的争论开始了,无止无休。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如果要搞清楚一件事,除了自己仔细观察研究,还要多听听别人是怎么看的。

遥远的真相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罗生门——对于已有事实,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已有事实,人会出于自己的目的而有意歪曲。

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一个云游和尚、一位砍柴人和一个乞丐为避雨巧遇城门下,聊着聊着引出一个故事:武士金泽武弘和美貌的妻子真砂路过荒山,被强盗多襄丸骗进山里。多襄丸侮辱了真砂,并杀害了武士。审判时,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各有说辞。那么孰真孰假?惨案陷入一团迷雾之中。

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们不惜昧心去讲述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故事版本。这就是人性。

我不敢说自己从没这样做过,你呢?

遥远的真相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十二公民——对于尚不清楚的事,人会按自己的意志去揣测。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摄制而来,呈现的是十二个不同职业、不同阶级的大学生家长为了配合完成孩子的补考作业,围在一起,讨论一个二十出头的富二代,是否杀了他的亲生父亲。这些家长必须达成意见全部一致,才能结束讨论。

十二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开始矛盾重重。对河南人的偏见,对干爹干女儿关系的有色眼镜,父亲与叛逆儿子的矛盾,底层人对有钱人的仇富,等等都被带到这场有罪没罪的辩论。随着辩论的深入,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事也渐渐呈现出来,原来,那些执拗、偏颇或者不讲逻辑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但却并不难理解的缘由。

是的,人们在认识和判断时,首先是从自己的故事出发的,那其中包含着他/她的知识、经历、职业、偏好、地位、人际关系等等太多影响认知的因素。所以,不可避免地,他/她所表达的观点、表述的信息是揉进了一定个人色彩的。其中有多少客观成分,很难说。

遥远的真相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传播的个人功能——人类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制,它一方面促使个人实现社会化,同时也保证个人维持个性化。而个性化一过度,就会造成信息变形。

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两个方面——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它们既彼此对立又相辅相成。社会化功能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社会关系和认识环境状况,并把它们转化成个人的内在本质和自己的社会性质。但是,每一个人又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独特的个性形式中去把握关系和认识环境,进而发展和改造这些关系和环境。

对每个个体来说,准确把握和使用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以使自己获得和传播的信息的可靠准确性尽可能高,这个度很难把握,实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会发现,一条完整的信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着传着就变了样:有的地方被夸大了,有的地方被淡化甚至消失了,而有的地方则被修改了。

遥远的真相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可靠的信息也很多,比如说部分书籍、杂志、网站等。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对真实性没有什么要求的网络传播等。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被大量信息包围。甄选哪些是自己值得接收的信息成了每个人都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除了在数量和质量上有选择,我们可能还需要一种态度,就是对信息始终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不怀疑一切,也不过分迷信,随时愿意接受对原有信息的更新,当然,是非常可靠的更新。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作为重要决策或给他人建议的依据和支撑性信息,必须先多方求证,确实可信,才能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