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读《北京法源寺》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读《北京法源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的古迹多不胜数,随便拎出一处便大有来头。

      就在这座古迹博览城中,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寺庙——法源寺。

      初次提及,你或许没有概念,笔者也是偶然去过一次。确实谈不上雄伟,不过一处平常寺院。

      拜访的缘由,还是拜读了李敖所著的《北京法源寺》。

      李敖在1990年于台北写下了这部小说,但直至完稿,其本人却从未踏足北京。

      这令我不得不佩服其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

      书名虽是一座寺院,作者却以其为载体,描绘了一幅中国十九世纪末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

      全书贯穿生死、儒释、家国和情义,通篇读完,荡气回肠。

      钦佩康有为学贯中西的才识,敬仰他忧国思民的上下求索。

      但也同情他的时不我与,在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浪潮里,个人便如同微尘一般无足轻重。

      这或许就是先知的痛苦

      改良还是革命,旧中国无数的知识分子都在苦苦思索。

      一个声音说: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另一个声音说: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如果改良能成功,又何妨一试呢?

      改良与革命绝不是对立面,而是继承、涅槃。改良的失败与终结正是革命的成功与开端。

      谭嗣同,一个满怀“治国平天下”意志的传统知识分子,撇满清华夷之成见,怀兼济苍生之弘愿,在内忧外患之际上下奔走、大声急呼。

      变法之初,满腔热血,忠君行事;败迹初露,镇定自若,端坐于湖南会馆正厅之上,静待衙差。

      菜市口前,六君子共赴国难,五人均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迈悲壮赴死。

      唯其嗣同,面露微笑,安详地看着凑热闹的老百姓和面目可憎的刽子手。

      他生前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无谓生死、从容就义,心中只有吾国与吾民。

      他一心求死,只为证明改良断不能行,唯其革命,才有出路。此番胸襟着实令人泪目和心疼。

      这或许就是先驱的气度。

      六君子的热血早已干透,法源寺内几座石碑上的铭文却成为了中国士人永恒的倾诉,激励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誓以我血荐轩辕。

你可能感兴趣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读《北京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