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闺蜜一起聊天,我说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快速阅读术》的书。
听着书名,她们就开始感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但怎么可以让阅读这么美妙的享受也被落得要“速战速决”?
期间我很想跟她们辩论:阅读,真的是一件只能慢慢来做的事情吗?
其实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早就已经把速读、速记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人们把是否拥有速读、速记技能,作为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部中学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的阅读效率为500字/分钟,高中生的阅读效率为600字/分钟。也就是说快速阅读其实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速度概念呢?以《快速阅读术》为例,全书60千字,以600字/分钟速度阅读,就可以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读完它。再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全书125万字,照这个速度进行,我们在3个白天里把它读完是不成问题的。
但事实上呢,很少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就连本书的作者印南敦史先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那么快地阅读完一本书的。
印南先生说自己一开始是也一个阅读速度很慢的人。自从在网络自媒体“生活骇客”上撰写书评以来,他不得不加快了阅读速度,从一页读5分钟到现在每年读700本。他说他的这本书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知识的人来说,可能并无裨益。但是对一些到目前为止还不满意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人来讲,肯定会有帮助。
这是一本“一个曾经并不擅长阅读的人撰写的,能够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决办法”书。
一、比速读技巧更重要的是阅读理念
宋代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这样一个法则要求着,所以我们会觉得读书真的是一件辛苦劳神之事。既然是辛苦劳神之事,慢一点做,总是应该的。
还有的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这个社会。把读书当成是一件修身养性的艰苦修行了,那自然是一蹴而就的了,只能慢慢来。
作者说这其实是一个读书理念的错误。读书应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
印南先生曾经是一位音乐评论人。他认为书和音乐是相通的。读与听有很多共同点。
如果你也正好是一位喜欢听音乐的读者,不妨现在回忆一下自己听音乐的经历。大家都知道,听音乐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就是让歌曲流进我们的耳中、心底,我们放松着享受其中的无比美妙。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非听音乐不可?回答肯定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去听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使我更加快乐。
那么对于读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轻松一点?
那些之所以读书慢的人,其实就是那些难到摆脱读书时一本正经态度的人。他们的心中可能还保存着一条清规戒律:读书,就要一字一名,准确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如果将这个教条解掉,其实是可以随意、率性地阅读书籍的。
“人类潜能导师”史帝芬.柯维博士认为,任何有效的帮助我们提高的方法都应该是“自内而外”的,而那些把问题归咎为外界环境的“自外而内”法是不可行的。 改变和提高,必须从检阅自身开始。
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在本书中首先提出的改变读书理念的原因。这一刻起,你是不是也应该改掉自己旧有的阅读理念了?
读书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强求的行为。换句话说,书并非非读不可,之所以读书,是因为读书的生活更快乐。
二、养成阅读习惯,形成新的生活规律
阅读速度慢的人普遍认定书就是得好好读,才能所收获。这里的“好好”,已经可以理解为“慢慢”“仔细”等意思。那么读书该仔细到什么程度?有这个问题的人,往往在读书时候会把视线过多时间地停留在一行文字上反复阅读,脑子里却是一处空白,什么也没有看进去。时间久了,感觉读书越来越提不起劲。
就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一种叫”流水式阅读“的方法。
什么是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简而言之,这种读书方法就是让书籍内容像水一样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我把这种方法的要义理解在”自然“二字。
好多“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让它成为一件自然的事。
那么如何让读书也能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规律呢?我们可以试着来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
前面已经说了,我们一般会在吃饭和睡觉这几件事上做得很有规律,所以感觉这些事情像水一样在我们的日子里流过,自然,不刻意。
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间读书,就容易养成习惯。慢慢地,读书就会成我们日常里一件像水流过一样自然的事情了。
第二件事:每天尽可能得读不本的书。
就像我,一两个星期里在通勤包里放着同一本书,读着读着,我对它就没兴趣了。于是不想读了。就像吃饭,今天吃到一种很美味的大米,于是就决定每天只吃它了。试问,你会为接下来的一日三餐感到痛苦吗?。那么如果每天都有其它不同的食材与之搭配着吃,是不是又会觉得自己的饮食生活很美好?
读不同一本书,就是建议每天尽可能读完一本书,每天让不同的书籍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这是流水式阅读的基本模式,就像每天吃到不同的菜肴。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读书这件事越来越平常而美好了。
第三件事: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像上面我提到的《悲惨世界》这样的大部头文学名著,一般人不要说三天,就是用三个月时间都可能读不完,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它是小说,我们在读的时候不想掉每一个情节细节,每一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总之,我们就想好好品读。
所以如果现在你是要刻意去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的话,建设首先那些“可以快速阅读”的书。那些书贯穿全文的线索较少,章节之间相对独立,也就是说你无论从哪里开始阅读都可以读到一点知识的实用类书籍。
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连续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切实的进展。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不可功缺的巨大动力。
刘禹锡在《叹水》里有言:“水,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意思是说:从一勺,到汇聚成河奔至千里,其对人和物都有好处。水在流动的时候一会儿急行一会缓止……
那就让阅读像水一样流进我们的生活吧。按照自己的节奏,或快或慢,顺其自然,不刻意,不强求。水到之处定可有被滋润的生命出现。
三毛女士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边读边写,可以实现快速、深入阅读。
现在想想,我们很多人的“仔细阅读”“慢慢读”的习惯可能都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
“读书,就是在一字一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
也正是这样的刻意而为之,导致我们许多人“读不了书”或“读书速度缓慢”。
就像我们的呼吸运动。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不断地重复“吸”“呼”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长时间只是吸气,那么必然会感到憋闷难受。
读书与吸气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像不间断地吸气一样,是非常痛苦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试试用“呼吸式阅读法”吧。
什么是“呼吸式阅读法”?
就像我们为了舒畅,要把吸入的过量氧气呼出来一样,读书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读”,也要“写”。如果说“呼”和“吸”,二者相辅相成,成了节奏,才成就了命。“读”和“写”,二者同步进行行,阅读才能更快速更深入。
呼吸式有四个步骤:
步骤一:“一行采集”,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断。
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摘录自己认为最具魅力的片断就可以了。可以一边读一边摘录,也可以全部读完后一并摘录。相对来说,在阅读的同时,随时将触动心灵的文字记录下来,是省时又方便的方法。
具体方法作者称之为“一行采集”,即在张A4纸上摘录想记的内容。要开头标明页码,之后写文章内容。不要整段抄写,尽量短小精悍。
步骤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阅读的妙趣,就在于邂逅“那一行”。每一句话能否打动人,因人而异,整个过程令人感到愉悦。
在以“一行采集”的方式摘录下来的阅读集录中,找到自己最钟爱的一行,并做出标记,这一行就是你的“一行精华”了。
这种体验尤如探宝。大家一定要去试试。
步骤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在呼吸式阅读的过程中,最简单易行的“呼出”办法就是“摘取”。但是仅仅凭摘取还是不够的,因为时间会让一切都遗忘,包括你之前摘录的东西,所以有必要把你摘录的原因一并记录下来。
具体操作如下:
先记下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华”,在此后骼30-40个字左右的篇幅,写下“一行精华”。
别小看这么几十个字的评论,第一,它可以帮你摆脱缓慢阅读的状态;第二,积少成多,看看一个月以后,一年以后,会有多大篇幅的评论出现。
别再想着读书就是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装进脑子里,让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汇小溪可以在成为江海。
印南先生打了个比方,你不要奢求通过读一本书就可以获得一个大型积木,而是先通过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
大家都认识竹子吧。这种植物有一特性:当你播下这它的种子后,在头四年里,你只能看见它小小的芽。在这四年里,所有的成长都在地底下大量发生,它的根系在土壤深处大范围地扩张。但是,到了第5年,竹子会一下子长到3米多高!
你要相信“慢”就是“快”。
来吧,一起来看看印南敦史先生的《快速读书术》吧。看看这位曾经像我们一样的慢读者,还告诉我们哪些由“慢”变“快”的秘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