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成长

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成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这几天上班,我常去老师办公室坐坐,和一些老师聊聊天。女人们在一起三句话离不开谈孩子。大家一致认为我好像“挺会教育孩子”似的,孩子各方面也都不错。我暗自叫苦不迭。谁家的难谁心里清楚,外人怎么晓得。

说实在的,无论是我、我儿子、我们家都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一点突出“亮点”值得炫耀推介。难道是我无意间“晒、秀”(我最反对)误导了大家的判断。

我心里发虚,但不好推辞,硬着头皮聊了几句所为“教子高见”。回到办公室同屋的一个领导和我说起最近全区的教育发展新动态及人事变动(换了新局长)。我顺便说了几句自己的看法。

这位领导就说,我把你推荐给校长,这个工作你负责吧(正没人愿意接此工作)!我说:事儿我能看明白,实施的办法我也能想出来,但我现在和其他人一样,只想对别人谈建议,鼓动别人去实践,自己懒着不爱干具体活(盼望坐享其成)。

用会议来贯彻精神,用精神指导实践,至于如何具体落实,如何监管,就没那么轻松了。一阵风,虎头蛇尾是常有的事。所以就出现了政策都是好政策,就是不落地的现象出现。

我很欣赏一句话:教育就像一条河流,下游是学生的成长,中游是师生关系,上游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如果下游的学生出现问题,究其根源是上游或中游出现的问题,下游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而已。类似学校,家长问题都是如此。

如果教师能本着这种认识态度,去对待学生,服务学生。出现问题教育者多自省,多带头去做,学生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关键是人们更愿意的做法是:自己动嘴少出力,别人动手使劲干。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但就不愿意做出样子,因为那样自己太累。

我们“教育孩子”,更多是模仿销售员,孩子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总是挖空心思地把自认为好的道理(自己都不去践行)销售给孩子。孩子接受我们就满意了。至于买了一堆东西用不用上,会不会用,我们也就不管了。这种过度消耗客户的(教育)方式注定不会长久。

至于真正的教育内涵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早被我们忽视了。没工夫顾及这些“假大空”的意识形态,我们拼命追求的是代表真金白银的中高考“分数”。

没有分数站脚助威,其他都是“虚无缥缈”。要分数、要成绩仍然是我们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主旋律没演奏好,说什么育人,就有“唱高调,不踏实”之嫌。

今天我在家继续看《教师最伟大的智慧》一书,此书我已经看过三遍,这是第四遍。作者赵国忠对教育的解读非常透彻,尤其在育人方面见解独到,领悟深刻。看后有种“教育灵魂在高处”的感觉。

但这些教育思路策略在中小学并不适用。很多方法做法都是以育人为主的后显性教育,而我们学校教育更多是探讨教学方法,手段,如何尽快提高学生成绩,考出理想分数,顺便能育人就更好了,没有育好人,只要没出大事件,没有刘鑫,陈世峰等渣生,也没人怪罪“育人失败”。

02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篇题为《盼着孩子出问题》的文章。文章说,这是作为老师和父母最应该具备的教育心态,为什么把孩子称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孩子们最应该具备犯错误的权力,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状态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探索和体验来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的。

正因为如此,孩子在独立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障碍是“问题”和“错误”,问题是没有发生的错误,错误是已经发生了的问题,当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改正了错误,孩子就真正掌握了一个基本的技能和经验。

文章进一步说,父母要盼着孩子出问题,这就是爱。有这样心态的父母是因为信任和心赏而懂得放手的;有这样心态的父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有这样心态的父母随时会给予孩子接纳后的建议和帮助;有这样心态的父母的孩子才会真正的活在爱中,活在温暖和力量之中。这样的孩子生活在阳光下,会真正追求到人生的幸福。

文章独道的见解,至今记忆犹新,环绕耳边。告诉我们:盼着孩子出问题,孩子才会越来越少的出问题。当孩子拥有了直面问题的自信和勇气的时候,一生都不会遇到让他陷入困境的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