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五)

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兵法] [格局拓展] [思维]


第三章 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

还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
这就是孙子的“求全”思想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谋攻篇》

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计谋双方都有,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把敌方的谋伐掉,他就动不了了。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你就跟着做

“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让他发现条件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篇》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情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是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焦虑也害人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攻、非战,要他等待,要他忍耐,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特别容易出错。
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以假设前提,《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一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

分兵作战法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百战奇略》
此处可以加上曹操的补充:”二倍于敌,则一正一奇“

认输的智慧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í)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谋攻篇》

“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这里的“周”和“隙”,有三层意思,
第一,“周”是才智俱备,能力全面,“隙”则是能力有欠缺;
第二,“周”是行事周全,“隙”则是有缺漏;
第三,“周”是周密,谋不泄于外,“隙”则是形见于外,让人家看到了你的虚实,钻了你的空子。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要周全、周密、算无遗策。有一个地方没考虑到,有了隙,到时候就在那隙的地方崩盘。到那时再喊冤“这谁知道啊”,那没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知者不为罪”,大错!不知就是最大的罪!你不知,怎么担当这责任管这事呢?

杜牧注解说,军队的礼度法令,自有军法从事,如果以寻常治国之道,军士们反而不知道怎么办了。
姜太公说:“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国内的事归主君管,不可以从国外处理;军中的事归将军管,不能由国君遥控。如果国君老是遥控,则“三军既惑且疑,诸侯之难至矣”,敌国就乘隙而入。“是谓乱军引胜”,搞乱自己军队,把敌人引来,让敌人得胜。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战篇》

我的实际工作体会: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
所以说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否则就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那怎么办?那就只能“狂夫之言,圣人择之”,让别人来作判断。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个认识很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创业的时候,胜败是很容易体现的,胜了就干成了,败了就赔了。但当一个事业起来之后,你作出了一个关键的错误决策,你的市场可能还在增长。等到市场真的掉下来了,你可能还不认为自己错,认为是“产品生命周期到了”。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篇》

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上下同欲者胜" -----《谋攻篇》

上下同欲者胜,人们自然都是要求别人同自己的欲,特别是上要求下要同上的欲,很少有人理解是自己要同他人的欲,要跟从他人的欲。
《左传》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则很少能够成功。所以,我们可以把“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改一下来理解,叫:
同他人之欲者胜
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

“上下同欲者胜”。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承认上下不同欲。你知道不同,你才能想办法同。你认为别人都该跟你同,什么也不需要做,就永远没人跟你同了。
上下不同欲,就是韩非子说的君臣异利。君和臣,利益所在不一样!
君臣异利,上下不同欲,怎么办呢?
韩非子的逻辑是君臣互市,做交易,
**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君不必仁,臣不必忠,在这机制下,自然君王仁爱,群臣忠勇。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