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悬疑电影,把谋杀案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面前,还能勾起你看下去的欲望吗?
我们看的优秀悬疑电影要么叙事如诺兰的《记忆碎片》般复杂,要么隐藏真相到最后一刻如《控方证人》。
希区柯克用《电话谋杀案》告诉我们,真凶和动机都昭然若揭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拍出优秀的悬疑电影!
《电话谋杀案》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格蕾丝·凯利,雷·米兰德,罗伯特·卡明斯主演,根据编剧弗雷德里克·诺特的舞台剧改编,于1954年上映的悬疑电影。
悬疑电影一般通过未知的情节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营造焦虑和紧张氛围,吸引观众注意力并不停地引发后续思考。
比如经典电影《禁闭岛》《控方证人》国产佳作《暴裂无声》,最近比较火的《网络谜踪》等这些电影往往都是后半程发力,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电话谋杀案》则是一部特别的影片,它直接让观众看到了整个犯罪事件的真相。
人物背后的故事,做每件事的动机,事态怎样演变,意外如何发生。这些都一览无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这样做不仅没有使影片丧失悬念,还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看积极性,将观众对后续情节的期待最大化,使影片情节极具张力。正如希区柯克在影片《阴谋破坏》中所说的:“爆炸并不可怕,等待爆炸才真正可怕”。
人是及其复杂的,三人谈论侦探小说时,玛格特问为电视台写剧本的马克,你相信会有一个完美的谋杀案么?马克说,当然相信,不过那是纸上谈兵,我可能会比其他人计划的更好,不过我怀疑自己能否把计划付诸实施。托尼问,为什么不能?马克回答说:因为故事是按照作者想的发展,生活就不是了。
人,便是谋杀案中最大的变量。
在这部影片中,斯旺有偷窃行为,出狱后也没有安分守己,但是也被托尼利用,最后还反被杀。
探长两次偷走男女主角的钥匙私自办案,但是也正是此才破了案。
马克是破坏家庭者,还想让托尼编故事赎回自己的情妇,但是他同样发现了事情的线索和真相。
女主角玛格特红杏出墙,但是险些被杀,一直被丈夫设套利用。
托尼用心险恶为钱杀妻,最后会被法律制裁,但是也是被绿在先。
人的矛盾所在,始终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地方是人物的对话,这仰仗于编剧的舞台剧原作,也可能正是因为过于忠实原作,希区柯克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极力淡化这部电影的质量。
从影片几乎没有正反打镜头,都是把观众放置在和演员相对的另一侧,就能看出电影浓厚的舞台剧风格,就表示整个故事发展脉络和悬念铺设都是由人物对话完成的,影片中的关键细节也都隐含在对话当中。
希区柯克认为,刻意的、拙劣的惊悚以及哥特式的环境场,不过是悬念的外源物、衍生物甚至是附带品。在“恐怖”外壳 下,对社会伦理、善与恶、无辜与有罪、惩罚与救赎等主题的思考才是悬疑电影的精神内核。当惊悚渐渐消退,让观众反思那些本已清晰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法则或许才是希区柯克的真正目的。
单纯看玛格特被杀未遂,她遭受的不公正的迫害本应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但是,观众在叹息她的悲惨遭遇时,又不能给予她完整的同情,玛格特是婚姻中的出轨者,是破坏普世道德撕毁契约的人,就像她被宣判死刑时陪审团做出的决定,当观众给予她正常道德观下应有的同情时却又不免陷入另一种道德困境,也就无法给予全部的同情。
当然,格蕾丝凯利的表演也让人物更加饱满,她是如此美丽而端庄,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正符合本片中的角色形象,她本人的私生活也契合极了片中的人物设定,外表冷艳内心火热,看似柔弱易受伤害,却也坚强从容镇静。这都在视听上使电影情节更有说服力。格蕾丝·凯利是第一次参演希区柯克的电影,凭借这部作品,她获得了美国本土的两个最佳女主角奖项和英国一个重要奖项的提名。
男主角托尼的确是想要杀妻,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是被出轨者,是这段婚姻关系中的受害者。我们很容易对那些受到比自己的过失更严重的惩罚的“无辜者”,表现出同情以及不公正心理,这是我们对于自身的辩解。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和托尼一样,也是怀着些许侥幸心理生活的普通人,也是这个看似稳定的社会秩序下的牺牲者。
我们开始与这个同是受害者和作恶者的托尼共谋,为他最终打开了门感到惋惜,甚至希望他再谨慎一些就好了。希区柯克电影中大量使用这种心理,带给我们颠覆性的道德眩晕。雷·米兰德也成功地把托尼的狡猾,冷静,自信都表现的游刃有余。个人认为比格蕾丝·凯莉的表演更加成熟和令人印象深刻。
《电话谋杀案》采用的是最传统的线性叙事,整个故事阶段分明,情节完整,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再加上从制造指纹到擦指纹等等大量的细节,整部影片几乎没有漏洞,甚至网上流传的很多穿帮镜头都是牵强附会的(在以后会详细提到),再和希区柯克导演的其他知名作品对比,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最接近完美的悬疑电影。
在摄影方面,希区柯克非常注重取景和角度的选择,这种选择由于摄影机镜头的注视而变得富有寓意。比如托尼有条不紊地和斯旺说自己的家事时,用的就是正常的中景,等到托尼讲述自己的阴谋时就变成了仰拍并且推进了镜头。
紧接着托尼给斯旺彩排如何动手时,给我一种在剧院二楼看戏般的错觉,每个步骤,细节,运动轨迹都尽收眼底。
几近结尾,探长展示仍然在地毯下的钥匙时,由中景推到特写,导演并不想让我们慢慢的发现细节,而几乎是强迫式的,把最关键的道具甩在我们脸上。
除了剧作和摄影,我们看一部影片最直观的就是场面调度。
《电话谋杀案》中最明显的就是电话这个道具的运用,电话具有隔空控制他人移动的作用,托尼一方面以电话铃声为杀人暗号,另一方面引导妻子走向死亡的边缘,而后自己在另一端只能听到声音,这些都使得这种日常的行为充满了不确定的紧张感。
钥匙有着与门锁一一对应的属性,体现了一种确定性。也是这部影片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在托尼获得妻子钥匙的情节中设置了许多波澜,先是托尼费尽口舌却无法使妻子自然地交出钥匙,而后又展现了托尼如何在妻子眼皮底下偷走钥匙,紧接着就是托尼在玛格特和马克的共同注视下将钥匙藏在楼梯地毯下。
场景上,就像在影片《致命ID》中,整个故事就主要发生在一个偏远破旧的汽车旅馆内,电影制作者利用暴雨和高速公路等元素将房屋进行“围合”。
回到《电话谋杀案》,整个故事九成的镜头在托尼和玛格特两人的家中。
一方面,单一的隔绝空间,会给人一种闭塞忧郁的不安感,营造一种畏惧恐慌的氛围。
另一方面,就像条件越少的题越难解一样,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密室杀人案的原因之一。
在《电话谋杀案》中,玛格特拿起剪子反杀斯旺的过程,两人在开始时获得的灯光是均匀的,但是转眼就有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玛格特的手臂要亮,剪子要亮,斯旺死亡前扭曲的脸要亮,这都表明事情要急转直下,并且突出画面的中心。
在电影中,灯光的强度、方向和质量都会影响观众对人物、动作、主题和情绪的理解。
这段反杀戏希区柯克拍了几次都不满意,就是因为剪子的光线不够足。
服装上,玛格特的衣服从红,到朱红,到栗色,映射出她各个阶段境遇上的变化。
剪辑方面,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是悬疑电影的圣杯,《电话谋杀案》中,因为托尼迟来的电话,已打算放弃的斯旺正打开门准备离开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此时,镜头只在斯旺的身上稍作停留,便切到卧室内已经就寝的玛格特。玛格特打开卧室门走到客厅再到电话跟前整个过程,我们能看到的是:门已经关了,斯旺不见了。他是重新躲藏好,还是来不及回位而干脆一走了之?我们无法确定,悬疑由此产生。这一切效果都来自于叉蒙太奇剪辑。
开头马克从纽约来到伦敦的情节,用寥寥几组镜头,跳剪的手法构建了悬疑的开篇。两次紧挨着的接吻,女主角的对象却不一样,这和悬疑影片常用的省略艺术相关。恰到好处的省略,并不损害影片的完整性,却使影片的叙事更加灵活,影片情节发展更令人期待。
和希区柯克其他知名作品相比(如惊魂记、后窗、西北偏北、迷魂记、蝴蝶梦等),这部《电话谋杀案》是希区柯克本人和他的观众都忽视了的佳作。
希望能有更多喜欢电影,喜欢悬疑电影的人看到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