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生源情况下体育生精英训练法的实施途径及有效性研究
-以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为例
摘要:就弱生源情况下体育生精英的选拔方法做出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在实践过程中出出现的问题。对高中体育生中实施“饥饿营销”式训练制度与实践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变队伍组成的形式,改变人员配置,打破旧式的教师配置,引用全新的管理机制,让被管理者参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平衡发展文化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最后达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弱生源情况下体育生精英训练法的实施途径及有效性研究
-以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为例
1.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高考项目的调整,参加体育专业考试考试的人数稳步增加,而体育生“鱼龙混杂”,使专任老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由于体育生训练的形式普遍是以年级为单位集体训练,临界生是最需要教师关注群体。但如何将专任教师有限的精力运用在可造之材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经笔者多年观察,导致临界生未能达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选拔生源的标准未能结合实际需求。
多年以前,某市体育传统学校提出了“三个体育分上重点线的队员折合等于一个文化体育均过线的队员”这种奇葩的体育高考奖励制度。 长时间在教师之间普遍存在一种说法:体育老师只负责体育成绩,文化成绩是由文化科老师负责,即使是长时间停课训练都是值得的。在初期选材时,专任老师就会倾向于选拔身体素质出众的队员,文化成绩不在其关心范围之类。而起点很高的队员不需要太严格的训练,能轻松达到体育分数线。大量这类偏科生的存在,拉高了高考体育考试评分标准,占用了学校资源,这对真正想通过这条路上大学的考生不太公平。
文化成绩好体育基础差的人没能坚持到最后。学习时间的减少文化水平的下降,往往让家长误以为是因为体育锻炼造成了精力不足,担心学生的成绩掉队。很多体育专业成绩进步不大的学生,看不到希望,萌生了退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应届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新一届体育班的建立都会受到影响。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弱生源为主的我校体育生,培养出能上重点大学的人才以及增加普通本科的录取人数,成为校体育事业首当其冲的问题。
1.2缺乏高水平的老队员带队,前期训练效率低下。
建班初期学生竞技水平基础良莠不齐,和初中学习体育技能无法完成衔接,很多技术要从头开始。有些学生在领悟能力方面欠缺一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可能仍然无法完全达到要求。这是由于参加训练人数众多,教练员的教学无法覆盖全部的后进生,由于进度的严重落后,这些后进生只能从参考其他学生的动作来继续训练。随着时间拉长,所学技术动作无法熟练掌握或者极有可能作物定型,远远不如已经学习一年以上的老队员技术熟练程度。因此新队员的技术教学成了这一时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3体育生管理的复杂性
体育班组建初级阶段,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学习上不思进取,给管理者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体育训练时生龙活虎,但进了教室就死气沉沉。个别班主任动员其去练习体育专项,把体育训练队当成问题的学生的收容所。这种想法导致体育生鱼龙混杂,加大了专任教师的管理难度。 这些问题学生把体育训练当成了逃避学习的途径,训练中迟到早退,在分小组训练时消极投入,使得训练计划完全无法得到落实。对这类学生而言,体育高考结束日等于是他们好日子的结束,因为再也找不到借口去逃避学习了。假如体育老师对其放任不管,极有可能让问题学生“带坏”其他学生,导致整体训练计划进度缓慢。训练一旦进度缓慢,将对其他临界生非常不利,它会导致这类学生产生观望的心理。不系统的训练状态,让他们错失了获得足够信心的最好时机,稍微遇到困难极容易做出退出的决定。
1.4文化考试成绩真实性和局限性
随着对文化成绩的重视逐渐加大,手机等利用高科技产品作弊的现象日益严重。部分人考试得分与其课堂表现不符,为了能争取训练资格次次铤而走险。高考严格十分要求,靠作弊为生的学生往往坐以待毙,这也是某些“苗子”最后令人“大跌眼镜”的原因之一。
其次,个别文化课老师经验不足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多次小语种考试命题不符合高考的难度要求,难度偏低。这导致了其考试的成绩相比英语考试成绩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很多人盲目改了考试科目,但高考成绩却往往不尽人意。
1.6缺乏长远规划,过早停课专攻训练。
临近专项考试前的强化训练时安排停课专攻训练,成了各高三体育特长生的惯例。 停课时间长短不一造成,对文化成绩良莠不齐的体育生有利有弊。最新的高考体育生录取的制度改革为:按照文化分的40%与体育分乘以2.5倍再按60%的和计算综合分,即文化分和体育分以1:3.75的比重计算并排位。这一改革也意味着体育成绩比重的增加,使得专业训练受到极大重视。
近几年出现了奇葩的现象:某些学生专业考试分数特别高,而文化成绩缺惨不忍睹。高三长时间的停文化课学习专攻训练,造成临近本科线的学生文化学习严重掉队,有些学生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部分科任老师有了一些想法:体育老师只需要管体育,文化成绩上不去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者是文化科任老师在专项考试后才该去重视的问题。部分班主任往往拿:“先过专业,再搞文化”的理念来激励学生。一些文化临界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从满怀希望逐渐变为不去希望。这种不合理的安排,是由于相关领导 没有长期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7专任教师三年一循环的局限性
专任老师三年才面临一次高考,远离体育高考信息的最前沿,对新的考试要求很难适应,对技术要求的变化难以及反馈给学生并作出时调整,近几年来,投掷项目的最新技术和专项考试的要求每一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必须从现场观摩才有能得到切身的体会。 三年一循环的带队周期造成专任老师错失了最好的学习宝贵经验的时间,而长期舒适的环境会造成某些专任老师对训练重视不足,易形成了“高一玩、高二松,高三练到死!”的现象。
2.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各个问题的特点,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改革方法,同时记录各个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具体方法如下:
2.1先分在合的体育班形式
建队初期体育生不进行分班,待高三下学期体育专业考试结束后,抽出专业课过线的学生另行组建的“新体育班”,并集中优势师资进行教学,针对性的解决学习偏科和知识点漏洞。此时体育生之间的文化课竞争是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体育专业考试的成功会他们看到进入大学的希望而忘我奋斗。
2.2为学生自发训练创造条件
在初期常规训练时间,没有早训安排。此时以专项技术为练习内容,鼓励学生自发训练,考察队员积极性以及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老师的监督还能主动自己加练的队员,哪怕基础稍差,都可以列为储备人才。常规训练时间以力量和运动技巧练习为主,主要改进学生技术细节。中期进行部分选择性早训,以求骨干成员先得到进步并作出表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骨干成员提前熟悉管理流程,安排好场地和器材等分配问题。待后期全体队员进入早训阶段,由骨干成员协助专任老师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2.3人性化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整个训练队管理制度坚持师生共同制定的原则。经过充分的讨论,结合实际情况与管理需要,按有利于学生贯彻执行的原则来制定。如早训迟到问题,不一味机械化管理,允许学生在轻微迟到3次以后,再按照已定制度进行处罚。由于后期分组训练的情况比较多,笔者在田径场,乒乓球室安装多个视频监控,训练中执行面部识别以便于事后考勤,保证了考勤制度的准确性。
在自发训练过程中,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临时教练员指挥训练项目的实施。学生在通过客串“教练”一职,加深了训练项目的技术要求,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技术细节,加强了理论基础,有益于自身的稳定发挥。
2.4 “饥饿营销”式训练管理制度
如何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有效的结合,一直是管理者困扰的问题。通过定期分层次的取消一些消极学习和训练的学生的训练资格,能使全体学生感受到压力,使他们认识到不停进步才能让自己不被选中。分阶段停训的人员名单的确定过程让全体学生参与,制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坏境,使参与者主动维护该制度。
在此期间对学生每次考试的综合成绩做统计,暂停倒数第1至倒数第3的学生日常训练时间,此期间将该生作为普通理科生对待,直到下次考试开始。同时倒数第4至倒数第6学生短暂停训1-2周,其名单由全体学生以及文化各科教师,根据平时表现自由投票选择根据文化和体育单科分开设定最低分数线。未超过分数线者,也直接失去这一阶段训练资格,以免出现体育或者文化严重偏科的现象。另外,文化各科教师拥有一票否决制:对于文化课严重违纪,或者故意消极学习的同学可以直接取消其一定时间的训练资格。这一制度使文化科教师在课堂上得到了额外的尊重,扩大了管理者的范围。
2.5 维持一早一晚训练,缩短高考前停文化课课训练时间
大多数教练员会在停课训练期间,安排4-6周的调整周,减少训练量使队员利用这个时间段积极恢复。同时力量训练也不会太大强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在近两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笔者将两个班级的体育生男女平均分成四组,开始停训时间依次为考前6周、4周、2周、1周, 四组运动员训练的计划、训练强度基本一样,每日训练时长为上下午大约为各1.5-2.5个小时,各组初始体育和文化成绩平均值也也相差不大。 高考结束后,对比四组运动员文化成绩,发现停课时长对文化课影响的规律是:停课时间越长,文化分下降的越大。但停课时长对体育成绩影响的规律却不是。体育专业成绩普遍在停课训练一周时间以后增长到达顶峰。之后因为长时间的调整期,大部分运动员体育成绩呈缓慢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充分休息一周左右时间,身体状态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但一周以后,由于技术方面并未得到太多的提升,而力量训练由于训练强度逐渐降低,机体的爆发力等各方面能力也缓慢减弱的关系,这中现象普遍体现在一些身体素质中等或较差的学生身上。
2.2竞赛型梯队带队模式的好处
近几年,笔者同另一名教练员将传统的以年级为单位带队模式,变化为竞赛类梯队带队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2.2.1第一学期高三与高二并队阶段
2名教练员各带一队,第一学期的队员组成为各一半高二级10人左右,和各一半高三训练队10人左右,而高一暂时不组队。这就将每名教练员总带队人数和每年级的训练人数均控制在20人左右。此时教学重点在高三的技术动作细节指导上,高水平的高三队员带着高二的队员训练,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高三队员的自主意识对高二队员的自发训练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两组学生在训练投入程度,以及各项成绩之间都会有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每个教练员均参加广州体育高考,了解最新的考试动态,这队高考相关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也能有很好的学习。
2.2.2第二学期高二与新高一并队阶段
第二学期由于高三体育生的离开和高一体育生的加入,2名教练员的队员组成变成了一半高二级10人左右,和一半高一训练队10人左右,每年级的训练人数仍然会控制在20人左右。从组队开始一老带一新,使高一的学生对队伍的纪律和行为规范有好的榜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时的训练重点在高二的学生上,同时甄别高一队员能力水平和纪律意识,并将文化成绩和参与体育训练的资格联系起来, “饥饿营销”式训练管理制度,迫使使学生重视文化学习。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笔者应用多种改革措施,使得临界生专业成绩基本能够达标,综合成绩平均分逐年上升,录取率明显优于其他年度。这说明这些措施对提高文化和体育专业成绩有显著作用。其主要原因如下:
3.1先分再合的体育班组建形式打破常规
先分再合的体育班组建形式有效的减少了班主任的管理压力。将体育生放到普通班后,能充分感受到优越感,受到各科任老师关注度高于普通理科生。不同班级的体育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显著。每一次考试或者训练时,队伍之间的相互较量,相互竞争。当以班级为单位相互对抗,基本不需要去做动员。另外,每年度调整一些优秀的体育生进入重点班,能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竞赛型梯队带队模式的好处
由于队里有老队员作为学习榜样,初学者进步速度显著,一些水平高的高一新生,不会满足于暂时的领先。长期与高水平对手同场竞技大大加强队员们的好胜心和心理素质。教学过程中老队员运动员的示范作用,使老师省很多讲解师范的时间。长期由老队员带领做技术动作,新生学习技能和老生熟练掌握的周期都大大缩短。
由于训练队的组成是梯队式组成,这使专任教师要考虑计划的适应性来因材施教,同时通过观摩体育高考现场不断地接受和更新的训练方法。吸收最新高考理论和变革,不断进步,不断改进。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打破技术平台期,避免心理疲劳。
3.3限制后进生训练的管理制度
限制后进生训练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对进步的追求十分主动,常常自主加练新授的技术,力求得到迅速的进步。因此,该制度对学生心理素质上的磨炼,体现在其独立自主的态度上,促使学生从“巨婴”阶段迈入“成熟”阶段,使之在考试中竞技水平超长发挥。 其中文化基础好的学生进步更快,在新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明显高于其他人,其对纪律的维护也比他人更加执着。
经过近几年的数据结果分析对比,限制后进生训练制度能有效的激励队员相互之间的竞争,磨炼队员的心理素质,在积极调整阶段或者伤病康复计划的执行上,经过该制度“洗礼”的体育生能更好效率的执行专任教师设计的个人训练计划。而没有执行该制度的学生,遇到伤病情况,往往最稳妥的方法只能是让运动员完全休息,以免其个人计划完成效果不佳,浪费时间又耽误了恢复进度。
这种良好的风气使更多文化基础好学生投身于体育训练,摆脱了在众人眼里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形象。这是不执行该制度的训练队无法做到的。学生本身就是管理者,能全面维护制度地执行,这使教练员能专注地观察训练过程,从容地思考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理性地根据场地、队员状态等客观因素及时修改训练计划。
在立定三级跳最后腾空阶段的反向摆臂技术,铅球发力阶段身体对角线发力技术的学习效果上,与未执行该管理制度的队伍有显著区别。 通过将文化成绩和体育训练资格相挂钩的方法,能有效的激励后进生,也使全体学生整个阶段都保持着很大的压力。对一些文化成绩末尾,和文化课或训练态度不好的学生处以阶段性停训的惩罚,特别是考试作弊的学生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还可以控制训练人数。对“混日子”的学生坚决清除,特别是在校内训练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能保证全部的资源来教授精英学生,如同好钢用在刀刃上。
3.4专业课考试前停文化课练体育的时间选择
为保证学生文化成绩不掉队, 临近高考的体育生保持一早一晚训练直到高考前7-10天才进入停课适应期。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4.1运动员的生理原因
人体的生物钟一般需要3-7天的时间就能完全的调整过来。而新的体育高考信息在考前十几天,就能知道具体的考试检录时间和项目安排。完全可以考前7-10天才进行适应考前作息时间,这对于学生本人的文化水平和体育状态的保持都是十分有利的。在生理学上给运动员在考前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了合理时间,避免了运动员调整休息时间过长而营养补充过量,造成的体重增加,或者是身体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下降而引起爆发力和速度耐力下降等问题。
3.4.2预防调整期过长导致力量素质的下降
最后冲刺阶段已经处于考前恢复期,采用的是上下午分段训练的方法。当停课训练后,在训练强度略有降低,改变的是训练所在时间段。过长时间减量恢复,虽然在专项技术方面有一定提高,但安排过多的模拟考试,以至于出现太多的赛前赛后准备和恢复模式,造成精神疲劳。而绝对量力量练习间歇时间过长,出现爆发力和速度耐力的减弱,易导致成绩的下降。
3.4.3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理原因
不停课时早晚训练时间都非常早或晚。长时间坚持这个时段的出勤,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十分辛苦的。停训后,运动员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用于放松,甚至基于贪玩的心理更愿意留在训练场而不愿意上课。甚至有的专任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就是几个循环的的测试,甚至同一个项目一天测试2次以上,这让某些学生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省去了热身时间,一看比赛就看了一天。由于体育考试在先,文化考试在后。某些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经常会动员学生,“先过体育再学文化”,这也导致文化体育希望“齐头并进”的学生过早丢掉了良好习惯。
4.结论与建议
4.1对体育生的来源要结合专任教师经验,严把质量关。
体育人才的选拔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仅要从测试成绩来筛选,必须结合专业老师的经验,对有潜力的学生适当放宽。要理性树立目标,不能为了宣传,单看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优秀就树立其为榜样。更不能盲目夸大前景,以免造成盲目选择体育专业的现象。要杜绝把体育训练队当成差生收容所。这会导致体育生鱼龙混杂,加大了管理难度。
4.8创新的体育生分班制度
传统的体育班形式有虽然管理上有一定的便利,但由于相互缺乏竞争、造成队伍中“良莠不分”。修改为“先分开,考完后再合并”的形式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十分明显改变。由于涉及到班级的荣誉,各班的体育生更有目的实行和维护限制后进生训练的管理制度。体育生在普通理科班文化学习氛围更利于成绩的提高,班级建设、校运动会等集体活动能公平的开展。
合班后学校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投入教育教学,使科任老师针对体育生文化特点进行精准的“扶贫”。相信专业成绩达标,“一只脚”已经迈进大学门槛的体育生们,更加会珍惜此时的时间,不断向心中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4.2加强学生文化考试的监管
要杜绝侥幸心理,加强考场的监考强度。要增加屏蔽手机信号仪器和监控设备,力求全方面封锁各种作弊渠道。 建立文化课老师评价机制: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相结合,作为衡量学生文化成绩真实性的依据。如某学生某一科考试成绩优异,但该科教师却反映该成绩与其课堂表现不符,则要先通过了解后,再将按照科任教师对该生的评价重新估分。另外对客观不公平的因素要及时处理,如调整小语种难度要接近英语试题,避免学生见到利好,就盲目选改科目的现象发生。
4.5限制后进生训练的管理制度要控制力度,淡化结果以免造成恐慌。
由于个体之间一直处于竞争状态,某些成绩长期落后的队员可能出现心理波动,引发焦躁的情绪,在训练过程中造成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等不和谐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要向尊重学生的主管意愿上倾斜:对于老师指定的骨干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同时接受学生辩解申请,以免某些突发原因导致排名靠后的学生意外停训。在停训结果出来前,要事先做好停训队员的心理工作,鼓励其努力学习,私下可以利用场地器材自发坚持训练,以保持转态。
4.3专任教师明确各个阶段的所扮演的角色
“限制后进生训练的管理制度”和“增加其自发训练时间”的目的是为了甄别浑水摸鱼的“体育痞子”。该方法打破了原有的集体训练习惯,改为跟随运动员的兴趣,套用其熟悉的实物,不是以罚为目的,但要严格执行纪律规定。专任教师通过观察甄别骂一次就努力一点的表演型队员。对于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学生,排除其身体原因后,应严重警告其态度问题
在全体学生熟悉规章制度、掌握训练内容后,即可完全安排人员自主开始早训加练计划。教练员除新授课以外不要过多的介入,鼓励其利用器材自发训练。学生此时对练习球类项目的兴趣比较大,如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项目还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参加,但练内容以低强度、低运动量的练习、或基础技术为主。
球类专项成绩主要取决于练习时间的多少, 对于高考容易拿分的球类专项训练,要在不影响进行素质训练时间段安排训练。资源的最大规模的集合,才能体现出最大的利用率。小组训练要保持合理的休息时间,应避免出现十几人同时使用一个场地的现象。
4.4对高考前停课训练的时间要严格把控,训练内容要因人而异。
在停课训练阶段,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对迟到早退的现象要严惩不贷,不能因为临近考试了就放松要求。在三项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建议不要安排连续训练,那样会造成疲劳、抗拒训练的心态。适当安排学生回教室自习或是上课一段时间再进行一小时的球类训练,可以有效的避免思维疲劳,使学生身心得到有效的休息。同时反思技术问题,保持期待的心理的投入训练。
4.6 竞赛型梯队带队模式前景美好
梯队带队模式可承担学校各年级大约40-60人的的体育训练工作。经过甄别后自觉的队员自发早训和加练。同时“老带新”的训练模式省去了大部分新授课的示范时间,使专任教师专注于改进技术训练内容和提高训练环境。在文化成绩择优入取,能确保多数能冲击本科线的情况下,此训练方法能大幅度的增加体育生临界生上线人数,还不会增加专任教师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减少了参与带队的教师名额,缩小体育经费的支出。但该方法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专任老师常年保持在第一线,工作压力也会比一般的意图老师大很多。
通过执行以上各种方法,我校在近几年的体育专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完善,但笔者会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以求再创辉煌。
5.参考文献
[1] 鲁克德..胜在制度应在执行:靠制度提升团队执行力[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年6月: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