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五

中国的词自晚唐五代历经两宋,其发展之次第似可分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

李后主词之佳者,在个人亡国的悲慨中,却写出了古今人类所共有的人生长恨;柳永词之佳者,在登山临水的秋士之感中,也往往表现了一种可以“破壁飞去”的“神观飞越”之致;苏轼词之佳者,而更在“天风海涛之曲”中,寓含了“幽咽怨断之音”;而辛弃疾词之佳者,则在“龙腾虎跃”的英姿豪气中还表现有一种“欲飞还敛”的悲郁之情和缠绵之致。

让这些诗化之词,即风格内容虽然各异,但其所以为佳,则却是同样由于各自都具有一种耐人深思联想的言外之意蕴。

再谈赋化之词。所谓“赋笔”,是指一种以思力铺排为主的写作方式。

写赋与写诗之主要区别乃在于诗之写作,重在直接的感发,而赋之写作则重在思力的铺排。

这一类词之佳者,却也往往正因其思力安排的反复变化,遂使之也同样具含了一种词所特有的幽微深隐,引人生言外之想的特美。

今日小记:

叶先生对词的发展进行了理性的概括。梳理了词的发展史。

歌辞之词——带着欣赏女子的心态,带着风花雪月的韵味,只填给歌女们唱的。这些词较多地描写了美丽的衣饰与情爱。

诗化之词——境界上升了。有豪迈有婉约。有哲理有感慨。叶先生的赏析写得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好像她走进了那些词人的心里,还原了他们的生命,千古风流人物借助叶先生的解读,依旧焕发无限光芒。

赋化之词——这个就变得不那么灵动了。被格式限制住了。然而思力的铺排需要高强度的思维活动,需要深厚的积淀,不是任谁都能欣赏,任谁都能写得出来。能看懂就不容易了,能体会品味其中之迂回婉转,那简直就是拥有了一种看出三维立体图的快感!

看着叶先生的品析,就觉得站在了宝库的门口。叶先生就是一把钥匙,即将打开古诗词宝藏的大门。

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五_第1张图片
读书笔记之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