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语文,如此诗意

从温岭回来,已经有几天了,静下心来,想想年会,想想年会上的课堂。

从语文湿地发出的第四届年会邀请函中了解到拟请的专家有中国小语界的领军人物王崧舟老师,我顿觉今年年会又上了个档次。但是平时对于王老师这种大人物的了解仅限于屏幕,仅限于网络,像我这种慢热型的人,对外界事物更是后知后觉。于是在会见专家之前,我给自己订了小计划,得做一做功课,对王老师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看着我做的摘抄笔记,李老师笑了笑,那眼神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崧舟老师诠释的“诗意语文”,不是简单地把“诗意”与“语文”叠加在一起,不是在技巧娴熟的基础上,让课堂多出一分展示的“诗意”,也不是课堂上随口成诗的表演性质的“诗意”,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触摸着语文的终极灵光,唤醒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生命成长的人文滋养,让学生的生命流光溢彩,是让语文教育在课堂上在诗意中栖居。闻名不如见面,隔着屏幕观课不如现场聆听,和专家面对面,给感官一场最接地气的盛宴,应该是最过瘾的享受。语文湿地给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我一定要珍惜。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见王老师,我搜索脑中所有的词汇,是的,“儒雅”,也只能用“儒雅”来形容。也许只有这种儒雅才能和诗意相衬吧!只有这种儒雅的人才能演绎出诗意的课堂吧!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小古文,简而短,小而精,但王老师挖得深而透彻,广而有度。透过迷人男中音的诗意而温情的语言,不疾不徐的语调,营造出的那种凄迷而又诗意的氛围,让上课的孩子、听课的我们不由地沉醉其中,心随课动,意随文动。大师,这就是大师!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细细品味王老师的课堂,起承转合,尽显小文语言之美;起承转合,突出课堂设计之美;起承转合,编织一个韵律优美的诗的世界。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课堂上,王老师借“月”导入,从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明白月亮总能带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思,每一首写月的诗词表达的心境是不同的,而苏轼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此,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然后王老师把课文凝练成了几组四字词语:“何夜无月,但少闲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让学生反复读这四组词语,并在读中理解“但”、“入”、“步”、“空明”的意思。当问到能否为“空明”找一个相近的词语时,学生们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紧接着再读词语,读出节奏,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四组词语,发现文章的一个大秘密——“起承转合”,这样引导学生行走在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之中,寻找“起、承、转、合”,赏析文言文,体会节奏之美。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品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王老师设计了情境练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到过你家,你记得那天的月色吗?”让学生分别想象“大官”、“生意人”、“读书人”在那一夜的感受。结果是,那个月夜,没什么大事发生,在他们心里很平常,早已经不记得了。品味“何夜无月,但少闲人”时,还是提问刚才回答问题的三个学生“你是闲人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不是闲人,“大官”在忙着处理不同的案件,“生意人”在忙着算账,“读书人”在忙着读书,考取功名。这样细读文本、假想角色的过程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此时月亮已不再是月亮,而是苏轼的挚友、知己。学生再读先前的四句诗,并观看“乌台诗案”的视频,化身苏轼,融入情境,分享自己要向月亮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境,此时学生对苏轼的心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教师提问:这样的心境像什么?拥有这样心境的人叫什么?至此,学生真正感悟到了“闲人”的意蕴。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崧舟老师一波三折引导,使苏轼的豁达心境与月色情景交融,闲人心境如积水空明跃然纸上。

行走在王老师诗意般的课堂,默默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心里的感动与佩服咕嘟咕嘟直冒泡。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此语文,如此诗意,喜欢!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此语文,如此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