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定理

在网上随便随便搜索一万小时天才定律会发现很多驳斥这一理论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说他是三手信息不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则是以自己的不成功说明那是骗人的。

鲁迅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第一种说法,我读书少,没有办法去证明。第二种吗,前两天看到一篇微信朋圈转发的文章:《一万小时死亡定律:为什么你越忙越穷》。其实就是《异类》与《贫穷的本质》之争。

《异类》我看过,《贫穷的本质》已经下好,将会看完后写一些东西。然后我将会在明显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下来讨论这一万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是每个写这类东西所无法避免的。所以才会存在各种观点。

        网上虽说指责《异类》是第三手,但是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一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如果这句话也不成立的话,那么教育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微信中那篇文章首先质疑了到:很多人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勤奋,不愿意思考。并且举例如下,女学者隐姓埋名去工厂上班,然后因为生活所迫工作所迫随意导致了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首先必须清楚一点,行业之间的差别太大,他决定得了你的成就而上限。通俗点讲就是即使你是你所在行业中的状元,可能还不如某一行业中下层的收入高。这一点不违背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因为它表达的是你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某一行业的佼佼者,可不是说成为你认为的那种成功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所举得例子根本不是一个努力者的行为模式。

首先不提,《异类》中所讲刻意练习,回顾反馈等等一系列成为卓越者的必要条件,就是成为你所在团队的优秀者都不配。什么你说没有时间。那么你在处于这个工作状态的十几年都在做什么呢!你已经浪费了那么成为行业佼佼者的十几年的时间,那么你想成为这方面的卓越者就相当于从零开始。

      看看例子的细节。工作10小时,5点起床,11到12点休息。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一个18个多小时。去掉工作的10个小时(可能是这么长时间),然后去掉生理需求4个小时,还剩4个小时。那么这四个小时这位女学者做什么。为了舒缓一天的工作,他去了夜总会。首先这是不合理的,一个流水线的工作者居然明天去夜总会、歌舞厅。如果这样,她必然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只需明天2小时。顺便说一句,术业有专攻。不要动不动就拿学者来说事。换个行业她就是学着。有人要说了,难道我每天工作10小时按照一万小时天才定律也该成为卓越者了。做个比喻,一个台机器是不是工作了10万小时就可以成为奥创了?

        不断的重复有可能达到孰能生巧的境界。一天天的重复下去,对于计件工而言,速度变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是有上限的,而且这种上限其实也是有限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熟能生巧的意义在于增加了工作熟练度,而没有任何意义突破可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还是那么比如,假如我们和机器的工作模式是一样的,那么别说一万小时,就是一万年我们也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再来看看我们的工作状态吧。一开始上班,我们有一份追求,那个学着是为了验证而让自己成为试验品,离真实有一定距离。无论那种追求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它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状态,那是不甘于沉浮与机械的工作。基于此,在工作中我们渴望学得新的技能,于工作之余我们还会为了那份求而放弃一些东西 为了接近它。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然后我们渐渐成为了那个学者,仅仅为了生计而工作。这种态度的工作方式和机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某些行业可以实现自动化,因为你所做的机器都可以做,并且比我们人类做的又快又好。在工作方面我们唯一引以自豪的在于我们可以创造性的自主性的选择工作处理工作。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在时间上比高下。

        一万小时天才没错,一万小时死亡也没错。错的是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他们希望他们的员工既是人又是机器,第一,每个企业都希望他们的员工都具有创造性,都能够不断地学习达到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要求。而在第一点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的情况下,他们于是在强调第一点的时候表彰那些长时间工作的员工。我想企业不会不清楚,几条相同流水线上如果某一条线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产生相同的产品,那条流水线的机器可定有问题。当然对于人这个是不正确的。可是现实是我们总是在排除第一点的情况下,去判断一个员工的好坏。在这种做机器工和人工没有什么却别的情况下。你不努力工作(工作时间不够长),你变不是优秀的员工,那么你的机会自然就会少。即使你有什么突破的可能也便被扼杀了。而那些只是靠时间累积且没有做工效率的人自然得到了机会,这个机会是可以被证明,同时也说明了你花时间总是有效果了。但是这个证明不是那么的完美,于是企业继续强调第一点表彰机器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万小时天才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