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一场修行

        一眨眼,之前躺在床上只会哭闹的儿子,已经可以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了。一岁三个月了,宝宝已经满地乱跑,有时快步才能追上。

        孕期的时候,医生对我们夫妇说:按照最新的生育学理念,一个人从受精卵开始的1000天,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间段。这期间孩子一旦出现问题,轻者影响终生,重者危及生命。

        医生的话,是从生理健康的角度谈的。

        近来,朋友圈很多宝爸宝妈,都在转发研究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视频。内容并不关呼变态杀手的心理分析,而是关于育儿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她说,0-6岁是人成长最关键的时间段,一旦产生问题,未来再去解决,基本就已经“晚矣”。

        李教授的观点,是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谈的。

        但,怀孕的时候,妻子身体一直欠佳,但工作中也少有照顾,该干的活一点也不少。所以,我一直都很担心她。但又能怎样?尽管这样,她还是一直坚持到最后才休产假,只为了多几天陪伴刚出生的孩子。

        总要为生计奔波,我只能请我妈来带孩子。每天只能下班回去,陪宝宝玩一会,如果碰上加班。回去之后,宝宝可能就已经睡着了。孩子奶奶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带孩子还算耐心,但也和宝宝妈妈在育儿方面诸多分歧。我夹在中间,有时实在不知所措。

        这是现实。专家说:如果你没有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打算,就不要生孩子。但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生命,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教养?

        每一次新的人生历程都是一个开始,我对这个奶爸的新身份诚惶诚恐。

        接触了一些早教的东西,大概都是如何如何做,可以培养孩子这样那样的能力。开始的时候,觉得是商业营销的套路,后来,也乖乖的上缴了万余元的费用,给孩子报了个早教班。总觉得不花这个钱,好像会错过什么。

        李玫瑾教授在讲座里说,人的心理成长最重要的就是“0-6岁”这个阶段。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她那句“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三到六岁,立威于他”,也成了早教老师最爱引用的名言。

        可是,有时候我想,李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接触的都是最极端的杀人案件。她从人性最恶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她说人的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几个阶段,第一个就是“情感,人性”。就是孩子0-3岁,需要有人喂养,关怀,让孩子感受父母亲人的爱,这样他才能形成基本的情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李教授举过一个例子:说很多高智商却很冷酷的杀人犯,很多是童年的时候,尤其是3岁前,根本没人关心。因为没有被人以爱相待,所以也不会以爱待人。

        李教授的观点,有一个内在逻辑。就是只要你的孩子不会变坏,那就自然是好孩子,为人父母的教养、养育就成功了。这也是以心理学为背景的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

        可是,作为家长,我当然不希望孩子成为网瘾少年、沉迷游戏。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几代良民,“犯罪”这样的词汇感觉永远都不会和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联系。

        但,当我看到身边的同事,从幼儿园就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兴趣班。从小学就开始为孩子的学习焦虑。

        我就想,仅仅是这些够吗?

        心理学的理论和专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孩子幼年时,父母陪伴的重要。且不说,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还有多少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到六岁。即使这样,在陪伴、教养下,孩子有正常的感情、有健全的性格,为人善良、性格又好。

        我就想,仅仅这些够吗?

        他可能还是学习不好,他可能还是无法顺利升学到好的初中、高中,他可能还是无法考上大学。

        那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养、陪伴意义何在,仅仅是不给社会增加负担,不让他成为网瘾少年吗?

        那这样,是不是我的教育就失败了?

        可是谁又能告诉我,如何培养、教育,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被他的同龄人抛下,能够顺利的进入到这个社会阶层的中等序列?虽然不奢望青出于蓝,但是也不希望他的未来境遇不如父辈。

        想到这里,我顿时迷茫、无措!

        写到这里,手机叮咚一响,原来是我妈在家庭的微信群里,分享了一段孙子的视频。视频里宝宝,手里举着饼干,嘴里嘟囔着,轻声喊了几声“爸爸、爸爸”。

        虽然,孩子学会无意识的叫爸爸、妈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看到视频,我的心依然像化了一样,脸上绽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

        其实,宝宝,你能选择我们,作为你的爸爸和妈妈。这对于初为父母的我们,就足够了。

      是的,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