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与你一起成长!
01
跟老闺蜜坐在一起喝茶,隔窗看到有年轻姑娘悠闲地走过,青春的脸庞就着恣意的脚步,走路带着风,每一步都自带光芒。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是个恋旧的人吗?”
她哈哈一笑,自黑道:“我喜新厌旧,掐指一算,从18岁到28岁,丢掉的理想都能堆成山了。”
我也笑。
她真是一点没变,惯常以不羁的一面示人,却在不为人知的一面,做着旧时光的拾荒人。
老闺蜜大龄,33岁+,大学毕业去新加坡留学,回国后在一家外企从财务专员做起,用5年的时间做到分公司的财务总监,年薪60万。按世俗的规则定义,女人事业做得再好,没有婚姻,就是被生活碾压的弱者。
事实上,她没有一副挑战世界的雄心傲骨,倒是心底那点儿侠气和少女心,在这么多年里一点没变。
她喜欢收藏我们十七岁那年流行的连衣裙,不拘于衣料,也不要过多点缀,只要款式简洁,入了她的眼缘,价格在她能承受范围,都会带回家,却鲜少穿上身。
一件三年前穿过的裙子破了,她翻遍了网络,最后以多出原价3倍的高价重新买回一件来。
她没养过猫,但是包里长期备着猫粮,无论自己身处在哪个城市,见到了流浪猫总会让它们饱餐一顿。
只看表象的人,只会觉得这人好奇怪,怪癖挺多。近距离接触过身边一些“恋物癖”患者,我心底却生出一股“人有癖才可交”的念想。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每个人竭力珍藏的物件本身,都有它专属的气质。
02
不可否认,很多人在年纪愈渐长愈爱缅念,循着时光的刻度,翻出来的事件常常洒满了柔光。
回忆让人自醒,你所怀念的组成你记忆与情感的每个角落,让你明白,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在长短明灭的穿越之间,时间变得可视,前面的视界永远像在原地一样的复制,明明清楚开始和尽头毫无二致,仍忍不住心生向往。
匍匐着爬出去,又匍匐着穿进来,每一场开阔,都要经历漫长的穿越。
老闺蜜珍藏的一橱白裙子,专属于她的少女时代,每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考验和诱惑,看着它们,她就会觉得心安,提醒自己保持少女的初心,做人姿态要好,不逃避不躲闪,做了选择了就要学会承担。
她包包里长期存放的一包猫粮,也是有故事的。
那年她去南宁出差,广场上看到有人把刚出生的小猫当做套圈的物件,她觉得过于残忍却也无可奈何。深夜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第二天忙完工作,她心急火燎地赶去那个套圈摊花钱把两只小猫买了下来。她把它们带回酒店,给它们洗澡喂食,两只小猫却始终蔫蔫的。她不敢耽误,打车去宠物医院,结果被告知:它们得了猫瘟。
两天后,两只小奶猫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老闺蜜特别难受,她内疚自己前一天的纠结,想着若是早一天买下它们,是不是就能多一分存活的可能。
那天之后,她依然没有养猫,却定期给流浪猫救助组织捐款,自己的包里也常备着猫粮,这是她所能带给生活的温柔。
03
还有位已经不年轻的男性朋友,有个特别孩子气的爱好,捡贝壳,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即使再忙也会给自己留出半天时间去海边捡贝壳。
30多岁的大男人,每当发现新的不一样的贝壳,总会欢喜地像个孩子。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年少时谈过的一场恋爱,初恋的女孩曾告诉他,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走遍所有的海,搜集全世界的贝壳。
后来,他们因为误会而分开,他却始终把她的愿望记在心底,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只为有能力和底气去看遍所有的海。
你看,每件被珍藏的物品自有它独特的气场,是因为恋物的人不是生活里的颓废者,恰恰是挣脱命运束缚的勇敢者。
过分怀旧会阻碍生活,但换个方式,记忆也可以通往未来。
正如台湾先锋话剧导演林奕华改编四大名著为现代话剧,并不重现原著的情节,而是从每一本中提取1到2个关键词,投射到当下的生活中。
细数生活里,我们谁不是恋物癖呢?
你要妥当安放逝去的恋情,把对彼此的信任、理解和抱歉细细收藏,也因此在收获新的感情时能更好地处理与爱人的关系;
你怀念校园的时光,也随之把读书时的勇气和好奇心收藏,然后在面对现在的工作时,更多几分激情;
你悼念无虑的童年,一路成长的同时不忘记当初的纯真和梦想,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尝试做出新的改变。
我有位朋友,特别喜欢反复观摩一些老电影,她觉得越是经典的东西,每深入其中总能发现新的视角,有不同的感触,她做的一切看着很复古,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明白这种刷新自己认知的状态多有趣。
04
在离婚前后的这几年,我是在老闺蜜的耐心引导下才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触摸到自己的恐惧与渴望,然后靠自己的力量慢慢接受过去,也放下了执念,让它们彻底翻篇。
闯过生命里最糟的时段,历经几次螺旋式的成长,才发现:年轻喜欢以道理去定论的生活,其实毫无道理可言。
如今,再也不会执着对错,价值观本身哪有对错。
考验颇多的成长经历,抚平了我内在的恐惧和不安,一个人开始认真审视生活,越发喜欢独处,享受当下,自在随心,会为一起做饭的亲子时刻,为携手饭后散步的瞬间而欢愉自在。
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才发现当下拥有的多弥足珍贵。正如某些人一心渴望娶初恋,某些人幻想一生做少女,心思百转,执着的不是当初的恋人和青春的面貌,所求的,不过是那个纯粹的自己。
05
新房装修时,我特意劈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在这个房间里,哭,笑,发呆,看书、冥想,做手工,全凭心意。
好友送我一部电影机,她说这些年你错过了太多生活的色彩,以后每周不妨给自己留出一天时间找些经典的电影,去感受生活的多面性。
她有一双在中学任教的父母,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自然而然地被父母往学霸的路上带。
小学的时候,她爱画画,课间,我们都围着她看她怎么把孙悟空画得惟妙惟肖。父母知道了说:“你每天画这些有什么用?考试会考吗?”
中学的时候,她迷上了跳舞,自己看着电视学,一有空就跳给同学看。父母知道了说:“跳舞有什么用?年级第一名你拿到了吗?”
父母说得总没错,于是,她果断地斩掉了心底所有的小火花。
后来,她如愿去了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读着最热的专业,可是她愈发感觉不到快乐,当学习成绩不再是标准答案,她在一大堆同龄人里分分钟被掩盖了。
在她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所有领悟都是借助于父母得到的,她抑郁到几乎自闭的状态。
在感觉就要扛不住的那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经同学介绍找了一份暑期工,每天拎着近二十斤的传单穿梭在小区楼梯间。两个月,她瘦了黑了手上磨出了血泡,人倒是精神了很多。
我们很惊讶,问她:“这么辛苦,怎么坚持下来的?”
她说,“因为独立这件事太时髦了,越经历就越上瘾。”
“就这?”我问。
她说是的。
那一刻,我不能再感动了。
06
每个人都有那么几段至暗时刻,黑暗仿佛永远在当下,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进去,找工作四处碰壁,经济上捉襟见肘,失恋后伤心伤胃,任何一件突发的事件都会变成需要穿越的黑夜。当周身的黑暗越来越黏稠,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寻找,渴望有伴同行。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伸出手去,摸到的只是一手的黑。
于是,一个人擦擦温热的眼眶,怀揣着一颗总要过去的心缓缓前进。在热爱的城市落脚,奔波,面试,上班,结识新朋友,在忐忑中完成了独立的蜕皮。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租的房子,上楼时顺便买好食材,躲进厨房做两道快手菜,一个人慢慢品尝;晚饭后,坐在床头捧一本喜欢的书阅读,或者选一部青睐的电影,再或者埋首培养一个新的爱好……在逼仄的情景里,心头有一点点微光,甚至会忘记隧道的漫长。
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喜欢慢慢来,还有的人甚至会停下来,干点别的事,但管道里的黑推着你往前,向光,永不淤堵,那些能开始的,想开始的,你要让它们进入状态——我们越来越知道,黑暗里踽踽独行是人生常态,与我们飞速成长的速度相比,开局顺不顺利真的不那么重要,生活从不因个人喜好而改变规则,我们多数时候还是要经历许多好与不好的体验之后来确定自己最后的选择。
我们想要好好活着的时候,你生命中的黑夜,不论年龄和地点,无处不在。空洞,单调,逼仄,重复,蔓延在这黑暗里,滋生出焦虑,催生出渴望,打击你的自信,消耗你的热情,在这日复一日的轮回中,推翻它的方式只有耐心点,别为一点瑕疵而放弃坚持。
如果黑夜之后还是黑夜,扔掉昨天,就给足了活着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