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范式。在集成学习中,我们会训练多个模型(通常称为弱学习器)解决相同的问题,并将它们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结果。最重要的假设是:当弱模型被正确组合时,我们可以得到更精确和/或更鲁棒的模型。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基本模型本身的性能并不是非常好,这要么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偏置(例如,低自由度模型),要么是因为他们的方差太大导致鲁棒性不强(例如,高自由度模型)。 这个就有点类似多分类器组合形成强复合模型
三种主要的组合弱学习器的「元算法」:
这种统计技术先随机抽取出作为替代的 B 个观测值,然后根据一个规模为 N 的初始数据集生成大小为 B 的样本(称为自助样本)。
必须验证两个方面的假设:
Boosting 方法和bagging 方法的工作思路是一样的:我们构建一系列模型,将它们聚合起来得到一个性能更好的强学习器。然而,与重点在于减小方差的 bagging 不同,boosting 着眼于以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方式顺序拟合多个弱学习器:序列中每个模型在拟合的过程中,会更加重视那些序列中之前的模型处理地很糟糕的观测数据。直观地说,每个模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最难拟合的观测数据上。这样一来,在这个过程的最后,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具有较低偏置的强学习器(我们会注意到,boosting 也有减小方差的效果)。和 bagging 一样,Boosting 也可以用于回归和分类问题。由于其重点在于减小偏置,用于 boosting 的基础模型通常是那些低方差高偏置的模型。例如,如果想要使用树作为基础模型,我们将主要选择只有少许几层的较浅决策树。而选择低方差高偏置模型作为 boosting 弱学习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模型拟合的计算开销较低(参数化时自由度较低)。
简而言之,这两种元算法在顺序化的过程中创建和聚合弱学习器的方式存在差异。自适应增强算法会更新附加给每个训练数据集中观测数据的权重,而梯度提升算法则会更新这些观测数据的值。这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种算法解决优化问题(寻找最佳模型——弱学习器的加权和)的方式不同。
Stacking 与 bagging 和 boosting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首先,Stacking 通常考虑的是异质弱学习器(不同的学习算法被组合在一起),而bagging 和 boosting 主要考虑的是同质弱学习器。其次,stacking 学习用元模型组合基础模型,而bagging 和 boosting 则根据确定性算法组合弱学习器。
假设我们想要拟合由 L 个弱学习器组成的 stacking 集成模型。我们必须遵循以下步骤:
在前面的步骤中,我们将数据集一分为二,因为对用于训练弱学习器的数据的预测与元模型的训练不相关。因此,将数据集分成两部分的一个明显缺点是,我们只有一半的数据用于训练基础模型,另一半数据用于训练元模型。
为了克服这种限制,我们可以使用某种「k-折交叉训练」方法(类似于 k-折交叉验证中的做法)。这样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可以用来训练元模型:对于任意的观测数据,弱学习器的预测都是通过在 k-1 折数据(不包含已考虑的观测数据)上训练这些弱学习器的实例来完成的。
迭代地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得到对任何一折观测数据的预测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为数据集中的每个观测数据生成相关的预测,然后使用所有这些预测结果训练元模型。
在每个批次的训练中和,随机的停止一部分神经元工作,同时在预测的过程中,让所有的神经元都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模型的过拟合,提过模型预测的精度。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复杂的解空间存在非常多的局部最优解, 但经典的随机梯度下降方法只能让网络模型收敛到其中一个局部最优解。 网络快照便利用了网络解空间中这些局部最优解来对单个网络做模型集成。 通过循环调整网络的学习率可使网络依次收敛到不同的局部最优解。
import torch
torch.manual_seed(0)
torch.backends.cudnn.deterministic = False
torch.backends.cudnn.benchmark = True
import torchvision.models as models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import torchvision.datasets as datasets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autograd import Variable
from torch.utils.data.dataset import Dataset
# 定义模型
class SVHN_Model1(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VHN_Model1, self).__init__()
# CNN提取特征模块
self.cnn = nn.Sequential(
nn.Conv2d(3, 16, kernel_size=(3, 3), stride=(2, 2)),
nn.ReLU(),
nn.MaxPool2d(2),
nn.Conv2d(16, 32, kernel_size=(3, 3), stride=(2, 2)),
nn.ReLU(),
nn.MaxPool2d(2),
)
# 全连接层 (多个全连接模型)
self.fc1 = nn.Linear(32*3*7, 11)
self.fc2 = nn.Linear(32*3*7, 11)
self.fc3 = nn.Linear(32*3*7, 11)
self.fc4 = nn.Linear(32*3*7, 11)
self.fc5 = nn.Linear(32*3*7, 11)
self.fc6 = nn.Linear(32*3*7, 11)
def forward(self, img):
feat = self.cnn(img)
feat = feat.view(feat.shape[0], -1)
c1 = self.fc1(feat)
c2 = self.fc2(feat)
c3 = self.fc3(feat)
c4 = self.fc4(feat)
c5 = self.fc5(feat)
c6 = self.fc6(feat)
return c1, c2, c3, c4, c5, c6
下面的代码是训练函数及集成,是将多个cnn模型的损失函数简单的求和,当然针对不同的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 检测训练误差,梯度反向传递
def train_def(train_loader, model, loss_func, optimizer):
# 切换模型为训练模式
model.train()
train_loss = []
for step, (batch_x, batch_y)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 train your data...
if USE_CUDA:
batch_x = batch_x.cuda()
# 将 float32 强制转换为 long
batch_y = batch_y.long().cuda()
predicate = model(batch_x)
# 对应个位置上的字符 -> [11情况概率] <=> [label真实值]
loss = reduce(lambda x, y: x + y, [loss_func(predicate[m], batch_y[:, m]) for m in range(batch_y.shape[1])])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train_loss.append(loss.item())
return np.array(train_loss)
[1] 模型集成
[2] 常用的模型集成方法介绍:bagging、boosting、stac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