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钤百病

    有些挚爱《伤寒论》的学者以六经辨证统摄所有疾病,即提出“六经钤百病”之说。此言不虚。吴谦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中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无论是什么病,无论有什么样的症状,都离不开阴阳、表里、八纲、六经的范畴。

    很多中医学子乃至年经医生都感慨中医难学难用,一开始学中医,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自己母亲感冒后出现咳嗽,服用什么甘草片,止咳糖浆还有一些抗生素后效果不好,就找找医书里治咳嗽的方子,如止嗽散,杏苏散,桑杏汤,麻杏石甘汤等,吧每个方子的适应症和母亲的症状对照,看那个比较接近,就选那个,然后按照书上的计量开方,喝了三副,好了,以为找到了看病的方法,可是当你碰到更多的病人,发现不灵啊,没有几个人是按照书上生病的。从常见病中的常见证型入手对于一些病情较单纯,证型较单一的疾病效果还可以,但是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疾病,这种对号入座的看病就有很大的缺陷,有效率往往很低,为什么呢?因为常见证型缺乏辨证的完整性,对于复杂的病症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病机。

    如何避免这种缺陷,怎样走出这种常见的迷途呢?徐大椿说:“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明理,则万病皆通。”任何疾病可从病位上分表、里、半表半里;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从病情上说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之分,从病机上分又有气虚,津液虚,血虚、虚热、虚寒、气滞、痰热、湿热、水湿、食积、血瘀、实热、实寒。定位准确后,方向就有了,如此开方用药不会出错,加以时日,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经钤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