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一个人、一件事是有一定的规则与方法的,只要你想从赞同或反对中获得理解力的提升,就必须遵守这些游戏规则。赞同或反对要想达到理想化有三个基本条件,需要使用四种具体方法来实现理想化的三个基本规则。本文是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一章前半部分的读后感,首先谈讨论达成理想化的三个条件;而后谈四种具体的方法;最后讲应用与心得。
道
批判式阅读的评断标准不是评估作者的观点与你的观点之间有多高的匹配度,而是评估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与合理。任何作者都是在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作出评论,他声称提供给我们有关事物存在与行动的理论知识,或是我们该做些什么的务实知识。当然,他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只有当他说的是事实,而且提出相关的证据时,他的说法才成立。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说辞。
在讨论一件事时,双方都要对文字上的应用没有意见之后,才能谈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这是因为,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那么要作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利。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当然,争论而不想有派别之分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术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
想要学好一项技能,要有好的理论,好的方法,并且要知道实践,还要知道方法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能知道,在实践中哪个点是关键点。就对话及批评式的阅读而言,上文的三点规则是理论基础,具体做法是四种站在对立角度来评论,下面我就详细谈谈具体做法与关键点。
⑴你的知识不足
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这样的评论。要支持你的论点,你就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⑵你的知识有错误
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知识,但也可能远不止于此。不论是哪一种,他的论点就是与事实相反。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作者是在主张他自己其实并没有拥有的知识,当然,除非这样的缺点影响到作者的结论,否则并没有必要指出来。要作这个评论,你必须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观点。
⑶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要批评这两种问题,读者一定要能例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只要当主要的结论受到这些荒谬推论的影响时,这个缺点才要特别地提出来。一本书中比较无关的部分如果缺乏信服力,也还说得过去。
⑷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但这还不够去说一本书是不完整的。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评论一本书。人是有限的,他们所做的任何工作也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作这样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读者能精确地指出书中的问题点——不论来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它的书帮忙——才能作这样的批评。
阅读同样领域的书,可以用这四种评论的标准作比较。如果一本书能比另一本书说出较多的事实,错误也较少,就比较好一点。但如果我们想要借读书来增进知识,显然一本能对主题作最完整叙述的书是最好的。
用
在大前研一的《即战力:如何成为世界通用的人才》一书中提出,青年职场人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三大神器”)是外语能力、理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是不采用批评式阅读,相信大前研一作为日本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不会骗人,而努力发展自己的理财能力,能赶上高通货膨胀、各理财渠道水深——所谓“存钱穷三代,炒股毁一生”的中国现状吗?
反过来再看此书的目标读者是21世纪初日本的青年职场人,日本当时的状况是:经济高度发达但增长几乎停滞,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职场人跳槽率很低,大部分人会在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收入主要随年资增长…
了解这些条件之后,你肯定能得出结论,在高速变化的中国,全力投入理财能力不是青年职场人发展的神器,可能会分心你提升职场能力的精力。
《经验的疆界》一书中提出,“高智(high-intellect)”学习,是指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属于低智学习,有些事情可以复制,大多数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以及适用边界的。而且只有高智学习是人类独有的,想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最好采取高智学习,使用批评式阅读。
求学之道无坦途,问艺之路无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