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欣赏】严格出教育

【精品欣赏】严格出教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严格出教育,不要再以“爱”的名义障碍孩子了!

爱读经

为何当代再无大师?

我们翻开历史,查阅那些历史名人的生平经历时,你会发现:从李白、韩愈、苏轼、欧阳修到鲁迅、钱穆、梁启超、华罗庚,他们无不是通过早年刻苦严格的学习,成就一技之长的...

大家都希望对后代好,崇尚西方文化讲求爱的教育,可是对孩子不一定是爱才好哦!大家也晓得读经,《三字经》读过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孩子不晓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罪过,所以“养不教,父之过”是针对父母,尤其针对母亲;“教不严,师之惰”,教育不严格,是讲老师的问题。

现在西方文化拼命讲爱的教育,什么是爱啊?大家现在太爱孩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明没有懂得儒家的道理。《大学》上告诉我们,“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儿女的坏处,更不晓得自己儿女的缺点,因为自己被爱心蒙蔽了;一个种田的农夫,虽然自己种的稻子天天在长大,但他也看不出来。所以爱心太过,反而会害了孩子。其实孩子的缺点就是我们的缺点,这是基因的遗传来的。教育要靠自己的智慧,想要孩子好,不是光有爱心,一味的偏爱,光知道原谅孩子;孩子发表意见,可以有他的自由思想,但不是完全绝对自由。因此教育的问题不要完全寄望于老师或学校,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

西方教育方法讲爱,但教孩子不能完全单纯靠爱心哦!我们的古书里有一句话要记得,四个字,“恩里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爱,过分的恩情、过分的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不严厉的时候用爱,这是讲齐家的道理。有诚意、有正心。我想告诉诸位,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都不要过度偏向于爱的教育,也不要偏向严厉,而是要先检点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就是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

——南怀瑾

近百年来,全世界许多学说,都提倡要让孩子顺着自然成长,认为孩子懂什么,我们就教他什么,孩子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他什么。而我们读经的教育,教他许多他不懂的东西,没给他做功课,是不合时宜的,是不通“人情”的。其实,我们并不是不想让孩子“懂”,而是“时间换取空间”,我们先用人类最初的几年时间,把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基础打好,慢几年再做“理解”的教育。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合天地自然,但天地生人,是不是就要人类走这样的学习顺序,我们这样的教育安排才是最合乎天地自然的,这谁知道呢?所以,虽然我们一直说读经教育是本质性的,是世界性的,但它真要推广到全世界,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王财贵

教育,是不断提升孩子心智水平和生命境界的过程,提升,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突破局限。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起伏,一定有快乐与消沉,乐意与不乐意。其中关键,在于父母师长能否为他把握方向,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淡定而智慧地看待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引导,或鼓励,或鞭策,帮助他突破一个又一个关口,把他的境界一直向上提升,提升得越高,孩子的心智越成熟,今后的人生成就越大。

所以,从本质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教育,就是不断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教育是有苦有乐的,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苦与乐中磨炼成长,直到习以为常,没有苦乐感,对一切违逆境界都能平静接受。明乎此,则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起伏进退,有痛苦抵触都是很正常的,就像任何一个人都有情绪高潮低谷一样,完全不必一看到孩子好像不快乐、对学习有所抵触就大惊失色。

但今天的教育,却极力鼓吹"快乐学习",不愿正视学习过程中的"苦",对苦过度敏感,孩子有点痛苦,父母师长就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担心孩子受压抑,担心孩子受不了,于是就步步退让,降低学习难度,变换学习方式,但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孩子长期徘徊不进,心智停滞在某个地方,甚至一辈子都突破不了!

与现代教育不同,中国古人很少谈教育的"乐",而是强调教育的"苦","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鼓励孩子刻苦学习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难道古人都不爱孩子吗?难道古人都有意要压迫孩子吗?其实不然,古人对教育的理解虽然朴素却很深刻,反而把握到了教育的精髓。因为教育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而是苦乐交织,有笑有泪的。快乐谁都愿意看到,但教育最关键之处,却在于你如何看待那个"苦",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为他把握好方向,让他勇敢、正确地去面对和突破!看不到这一点,侈谈"快乐学习",其实是教育之道的迷失,是对教育责任的放弃!

——吴小东

相关阅读

家庭教育太重要了,过度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南怀瑾)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品欣赏】严格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