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诚信”时,我们常常在说什么?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无欺,所言即所知,知行合一,是内诚;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是外信。诚信通常发生于两方之间,因此我们在谈到诚信时,更多谈论的是自身对他人的信任,对自己所言的遵守,进而对外树立自身诚实守信的品德形象,节省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成本。
教育过程中,诚信问题常发生在师生、亲子关系里。诚实的反面是欺瞒与虚伪,守信的对立面是违约。在我们试图矫正欺瞒、虚伪与违约时,我们究竟该矫正什么?
一段关系里,诚实本身就是一种信任,你信任对方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你即将告知对方的信息,有足够的智慧去好好理解。信任是诚实的前提。所以处在关系中的两方,无人能免责于欺瞒等问题的出现。
作为家长与孩子的中间人,我常见有的家长为了应付孩子因不想住宿而哭闹不上学,欺骗孩子说“你安静去上课,你放学了我一定来接你”,这句话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可以理解自己的难处,所以说出欺骗孩子的话,而不是诚实告知“不好意思,爸爸很想接你回家,看着你哭闹我很心疼,但是今天实在太忙,希望你可以理解,等我明天空了就来接你可以吗?”这种欺骗是大人视角对孩子能力的轻视,也是为了迅速摆脱孩子而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捷径,往深处探索,也是大人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我不知道可以怎样解决孩子的哭闹”。
我也常见孩子因为把买文具的钱买了零食而苦心编织一套谎言“钱掉了“,”被xx同学偷了”,“找了很久没找到”,细节之完备,活像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孩子担心父母责骂,孩子不相信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禁不住零食的诱惑,不相信父母在面对自己的愧疚自责时会对自己报以宽容和善以及原谅,因此孩子采取了似乎最能保全自己的方法——“欺骗”。
作为一线教师,我常见有孩子抄作业、为了考试作弊,这种欺骗的背后夹杂着担心、焦虑与不信任,而担心、焦虑的根源亦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水平,不信任老师能包容自己作业犯错,不信任家长能不以成绩为唯一评判自己的标准、能体谅自己的努力…
我也常见有老师对孩子说“考试过后给大家放电影”结果却没放,亦或是“下午不占用大家的课余时间”结果却占用了,再或者“这个课堂规则我们所有人都要遵守”但见到同学违背时却无动于衷…等等这些“不守信”的背后,老师或许都有自己的行动理由,譬如“同学们知识点没掌握”“小违规无伤大雅”等。但往深处探寻,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不信任,老师不相信孩子能记住自己说出的话、不相信自己的话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力,所以老师自身与学生对话时便抱持着“不必负责”的侥幸心态。至于规则,老师若是忽视“小违规”,那或许是老师自省的好时机——“我真的相信这个‘规则’吗?孩子一定要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我曾遇过一个孩子,他某天下午来找我,说“老师,你上周让我观察体会的东西我有结果了”。我一惊,甚至短时内竟回忆不起自己让他体会的内容了。后来经他提醒方想起来,他上周打人,我将他带到办公室聊了一节课,最终与他约定了接下来的行动方案——去体察自己在打人时的感受。他噼里啪啦说了很多,一看就不是敷衍,他有认真体察过。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老师,你上次说要换座位怎么还没换?”,“老师,我们一周一次的成就榜单还要不要继续投票?”,“老师,你不是说要来家访吗?”…我对孩子的敬畏便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逐渐养成的。敬畏之后,便是对自己的谨言慎行,孩子时刻看着老师,孩子时刻在向老师学习。
孩子,其实都懂。看到你见到他那张50分考卷之后的态度,他就知道下次是该努力自己考更好还是抄优生的答案,或是直接假装“试卷掉了”;你只看到她为了申请零花钱买零食而撒谎要买不必要的文具,却没回想起自己在听说她买零食时那怒不可遏的样子;你只看到他们漠视课堂规则没有尊重自己,却忘了自己是如何看待课堂规则的…孩子其实都懂,他们是世界上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清楚大人的底线、他们清楚如何保全自己、他们比谁都信奉“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前文提到信任是诚实的基础,最后我想谈谈如何信任、如何互信。
孩子作为弱势方很容易交付自己的信任,即使在“给你们看电影”上你食言了三次,但第四次说出口时他们依然抱有信任,因为你毕竟是长者,在我们的文化里,信任长者似乎是理所应当。但人若仗着年长屡次轻诺、言出不行,孩子的信任感也是会逐渐消散的。
大人要做到信任孩子则是很难的,他们那么小只,仿佛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记不住…不是的,他们什么都懂,他们就是我们本性中最能投机取巧、最会保全自己的部分,他们学习力强得超乎我们想象,你无法预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带给他们怎样的改变。他们是孩子,可是你给以成人的尊重与包容确是丝毫也不敢少给他们。
诚源于信,信源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