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境界—— 观《古人谈读书》授课有感

图片发自App

        从自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了一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似乎从此与“三”有了不解之缘。

        佛家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学问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连弗洛伊德意识也有三段论:本我、自我、超我。

        人有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民间有人生三大幸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 .

        三是三,三也不是三,三应该表现为一种自然而又非自然的层递之美,三是境界。

图片发自App


        教师发展也有三阶段的说法:学习摩仿,站稳讲台;发展提高,成为骨干;探索突破,成为带头人。

        语文教学也有三的说法: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

        三是三,三也不是三,三应该呈现一种对应之美,三是境界。

        以一求三,未免好高骛远,并非没有画虎反类猫之嫌。

      以三看一,未免自我标榜,并非没有五十步笑百步之疑。

      以二说一,可能是千疮百孔,以三说一,可能是一无是处,如此二三既无温度,也无风度。

      何不以己一待彼一,以己二比彼二,以己“二”“三”看彼二,建设性的说一二,既有春天般的温暖,又有长者般之风范。

      古人谈读书,谈的是读书,谈的更是境界,古人颇好境界。“敏儿好学,不耻下问”,“敏”是一,“好”是二,“不耻”是三,是本我、自我、超我。“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是一,“不厌”是二,“诲人”是三,既是人生观层递到价值观,何尝不是世界观的体现呢?……

        人生何不是语文之?举象之,唤起表象,形成认知;想象之,设身处地,激活认知;换向之,逆换方向,强化认知;自相之,转向自我,升华认知。

      语文,是关于生命的,也是关于境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生命·境界—— 观《古人谈读书》授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