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重点知识梳理---分而治之

1、hadoop 1.X  数据块块默认64M;2.X   128M  (该值可以更改,dfs.block.size 在 hdfs-site.xml中)

2、重点说一下2.X版本和3.X版本,现在2.X用的比较多,2和3的最大区别是在防止文件丢失上:2.X是做冗余存储,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做了多个备份,默认的存储数应该是3,这个参数可在配置文件中设置replicas。3.X是使用算法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但是不能保证100%的恢复,但是无疑节省了很大的磁盘空间

3、求内存方法:  文件大小/128M * 0.15kb== 需要的内存

4.1、zookeeper在hadoop集群中主要作用就是HA(高可用机制,防单点故障)。举个例子,如果 namenode节点宕机,岂不是整个集群都瘫痪了,有了HA,就可以根据选举算法自动选举出新的namenode。

4.2、一个集群中保证只有一个 active namenode, ZKFailoverController(独立运行进程)可以及时的检测到namenode的状况,当namenode宕机,通过Zookeeper 实现自动的主备选举,切换备用 standby namenode(可能多个等待主namenode宕机,通过共享存储系统(qjournal)同步数据替代主namenode,确认完全同步后)

4.3、zookeeper集群的节点个数一定要是单数,方便选举,当然可以把不选举的设为observer

5.1、SecondaryNameNode是一个检查节点,(作用1是镜像备份,2是(日志与镜像定期合并)定时从namenode中获取edit.logs更新合并fsimage),减少重启时间!!! 为namenode分担压力,不能和namenode在一个节点下(在一起还怎么分担压力,只会增加压力)。checkpoint   fs.checkpoint.period默认一小时记录一次,  fs.checkpoint.size 一次记录多大 默认128M(2.7.4版本)  (core-site.xml中)*****SecondaryNameNode切记它不是第二个namenode的意思

5.2、fsimage(镜像) - 它是在NameNode启动时对整个文件系统的快照,   edit logs(日志) - 它是在NameNode启动后,对文件系统的改动序列,在NameNode重启时,edit logs才会合并到fsimage文件中,从而得到一个文件系统的最新快照。当namenode宕机重启时,fsimage会加载到内存中。seen_txid 下一次日志开始的事务编号。内存元数据 metadata ==fsimage+edits_inprogress_xxx

6、namenode 负责管理整个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并且负责响应客户端的请求;datanode 负责管理用户的文件数据块,并且通过心跳机制汇报给 namenode,文件会按照固定的大小(dfs.blocksize)切成若干块后分布式存储在若干台 datanode 上;datanode 会定期向 namenode 汇报自身所保存的文件 block 信息,而 namenode 则会负责 保持文件的副本数量;datanode之间有相互通信

7、hadoopfs -copyFromLocal weblog_entries.txt /data/weblogs 导入数据

8、启动HDFS集群: sbin/start-dfs.sh            启动YARN集群(需要在yarn的主节点启动): sbin/start-yarn.sh        单个守护进程启动 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datanode      yarn-daemon.sh start resourcemanager/nodemanager       hdfs dfsadmin -report 查看dfs集群的工作状态

9、YARN:(一主多从架构)  

主节点:resourcemanager      从节点: nodemanager

两次检查时长一次5分钟(线程服务),10次心跳机制(heartbeat)时长30秒,一共10分半,检查宕机 namenode->datanode

Yarn的资源调度器支持三种FIFO Scheduler ,FAIR Scheduler ,Capacity Scheduler(后两种多队列,具体细节直接百度搜就行,解释挺详细)

Yarn支持三种调度方式:FIFO(时间、字符串)、FAIR(按内存大小)和DRF(mesos算法)分别是指先来先服务、公平调度和主资源公平调度

yarn解决了扩展性差,单点故障以及只能局限于MR计算框架等的问题。

两次检查时长一次5分钟(线程服务),10次心跳机制(heartbeat)时长30秒,一共10分半,检查宕机 namenode->datanode

10、MapReduce:一个数据块就会启动一个mapTask,      FileInputFormat.getSplits();数量默认由此决定     List splits = getSplits(JobContext context) , CombineFileInputFormat就是用来解决计算大量小文件造成的 任务计算效率过低的问题,可以包含多个不不同文件的数据块

11、JVM:这一块我就做个简单的基础介绍,首先JVM现在主要研究堆内存,分年轻带(copy算法)、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年轻带包括Eden区、s1、s2区(年轻带默认Eden区是占80%,s1,s2各占10%,并且s1,s2只会使用其中一个,所以正常来讲年轻带只会使用90%。这个比例是可配置的)。工作流程:当一个对象进入后,先进到年轻带(如果是特别大的对象,会直接进入老年代),当每遇到一次GC的时候,没被回收掉的对象,年龄就会+1,当年龄达到15的时候就会进入老年代(默认是15好像,我也记不太清了)。JVM优化主要配置一些参数-Xms等等,这个可以搜一下很多。

12、HDFS上传(写):客户端向namenode发出RPC请求;namenode检查要创建的文件是否存在和是否有权限处理,如果成功,则创建一个记录;客户端将文件切成多个packets,一"data queue(数据队列)"的形式管理,并向namenode申请blocks,获取存储repilicas的datanode列表;客户端以管道流的形式将packets写入datanode;成功存储后datanode会返回一个ack packet(确认队列)客户端从"data queue"中移除相应的packet;如果传输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则当前管道会被关闭,继续向下传输,同时namenode会分配一个新的datanode,来保证replicas的设定数量;完成后,close()关闭流;

13、HDFS下载(读):客户端向namenode发出RPC请求;namenode返回文件block列表和地址给客户端;客户端会选取最近的datanode来读取block;如果客户端本身就是datanode就直接从本地获取数据;当前的datanode读取完成后,关闭当前的链接,继续寻找下一个最佳的datanode;如果读取失败,客户端会通知namenode,然后在从下一个拥有该block拷贝的datanode继续读;

14、MapReduce——shuff阶段流程(数据混洗):收集map()方法的kv对,放到环形内存缓冲区中;内存缓冲区数据不断溢出,可能在磁盘中形成多个文件,多个溢出文件会被合并成大的文件;在溢出和合并的过程中,会调用partitioner进行分区和key进行排序;(在数据量大的时候可以对maptask进行压缩,增加传输reducer效率,可能占用cpu)reduceTask根据自己的分区号,去各个mapTask机器上取相应分区的数据;reduceTask会取到同一个分区来自不同mapTask的结果文件,reduceTask会将这些结果文件进行合并(归并排序);shuffle阶段完事,调用reduce()执行逻辑——缓冲区默认大小100M,在io.sort.mb

15、YARN执行流程(资源调度系统):用户向yarn中提交应用程序,ResourceManager为该程序分配一个Container(一个限定大小的区域),并与nodemanager通讯,在Container中启动程序;ApplicationMaster首先向ResourceManager注册,用户可以直接通过ResourceManager查看应用程序状态,为各任务申请资源,监控运行状态,直到结束;ApplicationMaster轮询方式通过RPC协议向ResourceManager申请和领取资源;ApplicationMaster取到资源后会要求nodemanager启动任务;nodemanager设置好运行环境后,将任务启动命令写到脚本中并启动该脚本;各任务通过RPC协议向ApplicationMaster汇报状态、进度,如果失败可以重启任务;完成后AM向RM注销并关闭;

你可能感兴趣的:(Hadoop重点知识梳理---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