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跨学科思维是超专业化时代创造力的源泉

《成长的边界》:跨学科思维是超专业化时代创造力的源泉_第1张图片
[加] 大卫·爱泼斯坦 著/ 范雪竹 译/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1-4 /


文/云海


在当前流行的学习理论中,有一个主流的观点,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强调反复的刻意练习是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方法。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异类》等作品,以及目前市场上各种早教、少儿兴趣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万小时定律”强大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的老虎·伍兹,就是一个刻意练习的典型案例。“神童”老虎·伍兹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高尔夫天赋,在他热爱高尔夫的父亲的悉心培养下,3岁时的老虎·伍兹就击出了9洞48杆的好成绩,4岁就开始每天上高尔夫球课,18岁就成为最年轻的美国业余比赛冠军。同样的励志故事,还有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她曾在书中公开中国父母如何教出成功孩子的秘密,其中就包括从小只允许并监督孩子训练一种乐器。

以老虎·伍兹和虎妈为代表的成才案例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息,也是一万小时定律所提倡的,“尽早开始、精准练习、毫不犹豫”,这是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保障。

然而,调查记者和资深作家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在《成长的边界》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他在广泛研究了多个领域领军人士的成长经历后发现,当今世界,大器晚成才是大多数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他在书中进一步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超专业化束缚人们的创造力,而拥有跨界能力在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应对今天日益复杂的挑战,我们更需要通才。

作者指出,反复练习能够带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只是适用于国际象棋、高尔夫、音乐训练等个别领域,这些领域的共同点是处在一个“友好型”的学习环境,其中有明确的规则,一切都有法可循。但是,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挑战模糊不清,规则不甚严格,我们面临的更多领域是“恶劣型”学习环境。比如,在预测金融或政治趋势,或者预测员工或病人表现时,专业化的练习往往帮不上忙。

“恶劣型”学习环境下,通才由于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思维习惯,反而能够跨越能力范围,更容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一种渠道汲取知识,再创造性的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同时善于避开“认知壁垒”,从而更倾向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跨界思维者所利用的两大武器是外部经验和类比方法。作者认为,跨界能力的本质是类比思维和概念联系。那些能够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领域中获取概念性知识,并且把它应用到全新领域的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研究表明,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在对问题匹配到合适的策略之前,更擅长确定问题的深层次结构,他们解决问题“从给问题分类开始”。比如,把经济泡沫和正在融化的南极冰盖归为一类,因为他们都属于正反馈循环,就是一个深层结构的例子。而那些不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只能按照表面现象来分类,例如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

这种广泛应用知识的能力来自涉猎广泛的训练。广泛的兴趣是跨界能力的基石。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业余演员、舞者、魔术师或其他类型表演者的概率,就要比一般科学家高出至少22倍。

因此,作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跨学科批判性思考的思维习惯,不要过早开展专业化(职业化)训练,那样会限制思维的广度,从而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可惜,现实的情况是,大学里的院系出于提升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力考虑,都急于把学生固定在狭隘的专业领域发展,不去提高学生思维工具的使用能力,而恰恰是这些思维工具,能够在各个领域帮助学生不断发展。

《成长的边界》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教育和终身成长过程中专才和通才的关系。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作者极力强调通才在成功中的作用,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否定专才,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含义。该书讨论的话题其实可以细分为两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及在什么时间开始专业化训练比较合适。

作者在书中高度肯定了培养广泛兴趣和跨学科思维的必要性,认为专业化不需要尽早开始,但书中隐含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一旦明确了方向以后,一定要进行专业化练习,否则就会落得“样样通,样样松”。费德勒虽然不像老虎·伍兹一样从几岁就开始专心打网球,但在放弃同样表现出色的足球而选择网球以后,14岁的费德勒也进入瑞士国家网球中心接受专业化训练。曾国藩也曾将读书比做挖井,到处挖井不如深挖一处,专注才能精通,一通百通。

换言之,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如果忽略这一点,而将“通才论”作为频繁转变兴趣爱好或者换行业跳槽的借口,将是对该书的极大误解。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云海书评”,欢迎订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边界》:跨学科思维是超专业化时代创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