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说写作

关于写作技巧“观世音菩萨”来自一个典故: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他给学生上课,追求学术性强、内容新、语言独特。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没有渊博的学识底气,谁敢说这话?那年代的学生,那年代的大学课堂,开放得很。你敢发大话,我就要探虚实。

  有一次,学生大声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刘文典应声道:“问得好!”随即朗声念出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无不愕然——这是哪跟哪呀!

  接下去,刘老师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果然非同凡响,令众学子闻所未闻,细细想来,真是“高见”,把写文章的学问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文史大师刘文典言简意赅、诙谐生动说出了写作的技巧。仔细观察生活,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人情世故用符合音韵的遣词造句来表达。首先说“观”,文章素材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世间万象,洞察人情冷暖和人生百态,观看宇宙变幻和日月星辰,更要以旁观者清的眼光看清人生的真谛和事物的本质。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是心里阅读一个人是身体阅读,就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到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心路历程,这是成长过程,这是人生经历,你胸中丘壑才会有厚重情怀和远见卓识,海市蜃楼的作品不接地气也没人气,只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与共情。

  其次是“世”,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哭声呱呱落地到人世间的,所以人世间错综复杂人生不会容易,我们生活在人间因此有人来客往有人情世故,我们要知世故而不世故,人世间有世态炎凉也情真意切、有悲欢离合也有地久天长,有些是不能跨越的道德底线有些是不能违背的道德规范,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有些事我们也无法预知,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想得开、看得淡、放得下,用温柔的眼看世间的事,用温和的心与世人相处,多给世间一点爱让他人体会到你的温暖和人世间的温度,让生活在低谷的人有生存的念想。世间真是变化万千,有阴晴圆缺,有台风海啸,也有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时我们一个小小的善举就会改变他人的命运或让他人看到希望,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发生过地震、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但我们众志成城与受灾地区的人们共渡难关,他们感受到了世间温暖我们也感同身受了他们的疾苦,我们患难与共迎接美好的生活。

  “音”,刘文典教授这里是指“音韵”,我们写作是将深刻的问题浅显易懂地表述,并且读时琅琅上口而顺畅,白居易写作就讲究通俗,除了这之外我认为写作还讲究“声音”,有声和无声,还有来自于内心和外界的声音。世间不仅有人类更有花鸟鱼虫,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聆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享受自然之美与它们和平共处。我们也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人间的疾苦和他人的需求,认识事物的不同面,更全面地了解他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更要感受自己的心声遵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更好的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主张多听少说,说话太多神必躁扰。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哪些该说时说不该说时就缄口不言,因此他才有那高的建树,所以不管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听”很重要。我们要了解他人或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得与他人多交流和多倾听,听不同的声音加以借鉴和甄别,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有理有据。另外我们也应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能违背自己的心声无病呻吟,而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朗诵时才能进入角色声情并茂让人受益匪浅。

  最后一点是“菩萨”,我们心目中的菩萨是广济人间,让人脱离苦海。我们从小就看《西游记》,当悟空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只有去求助观音菩萨,菩萨就是帮人解忧排难的神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贵人、引路人。孟子主张“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们要体会他人的不容易,胸怀宽广,既要有同情心也要有同理心做个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有个故事,一个妈妈带一个小孩去逛街,小孩看到一个乞丐就问妈妈他为穿得如此破烂还没有钱买食物。他妈妈告诉他,你要好好读书用你的才能和才情造福人类让这样的少受人间疾苦。这就是大爱,用你的知识济世,何患世莫知己,何愁天下无人不识君。

  文史大师刘文典的“观世音菩萨”的典故不仅适用于写文章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用幸福的眼光、快乐的心态去观察世间万物,知世故而不世故,用耳朵聆听世间美妙的声音,用一颗菩萨心对待身边的人和周边的事,那么我们的世间将春光明媚,幸福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世音菩萨”说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