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论语》读书笔记

华杉讲《论语》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论语》,最深刻的印象是于丹《论语》心得。倒不是说她讲的有多好,而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专门安排时间强制让我们学习。当时我上高中,虽然古文水平不高,但也能听出来其讲解的内容有许多都是不符合原文的,有些甚至是南辕北辙。

也许她这样讲有她的用意,因为她的目标客户就是中小学生,无需讲解地过于复杂,但这件事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教育局官方居然鼓励这种水平的讲师在全国范围内授课。那么我自然会想当然得认为其实现如今并没有什么人能够讲古文讲得更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其简洁的语言结构、精巧的韵律而自有一种美感与气势,以至于许多人其实是被这种美感所吸引而去学习,但如果止步于此无异于买椟还珠,无法真正获得文章作者真正的思想精髓。

这本《华杉讲透《论语》》是偶然间看到的,​抱着试探的心态去看。

目前只看了前面几篇,感觉作者体会的非常深入,毕竟不是所有的感悟​都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文字所写已经足够深刻。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以下是我的一点学习笔记

以学而篇为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时候老师讲这篇时,把“学”理解为“学习”,即单纯的学习知识,把“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复习,其实是今人尤其是当今教学环境下对其的想当然的误解,要考试,当然要复习。但当时我就一直不明白经常复习怎么会不亦说乎。

华杉老师的理解为,所谓的“学”,更重要的解释是“模仿”,《尚书》讲“学,效也。”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一些说法或者知识点,而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所谓的“习”其实不是复习,而是练习。《说文解字》中对繁体字“習”的解释为“鸟数飞也”。学习,就是效仿,并且不断地练习,最终自己能够做到,是一件喜悦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一般的理解是可以做到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生气,那么在这一方面足可以称为君子了,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即使看过无数遍这句话也是做不到的。华杉老师的理解更进一步,“人不知”是人人都会遇到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所以“我”也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的,既然“我”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要求别人都能理解“我”呢?能够想到这里,就有了做到这句话的心理基础,通过在事上磨炼,终究是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讲《论语》读书笔记)